【林鄭述職】事不避難與剛愎自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在北京述職,獲國家主席習近平稱許「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然而,事不避難與剛愎自用往往只是一線之差,林鄭政府必須反躬自問,如何才能確保自己是前者而非後者,避免重蹈梁振英政府之覆轍。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12月17日)聽取林鄭月娥述職時,表示:「認真謀劃香港長遠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着力破解事關廣大市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努力為青年發展創造條件,體現『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取得良好成績,中央對您和特區政府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林鄭月娥自2017年7月上任,積極處理土地和房屋問題、港獨議題等。(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八字真言 應當如何解讀?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一語引來關注,有評論認為這是肯定林鄭對待港獨和本土派的手法,包括取締民族黨、不向《金融時報》編輯馬凱發簽證、取消朱凱廸鄉村代表參選資格等。然而,這種解讀或許只是穿鑿附會,畢竟上文下理提及的是大灣區、一帶一路、青年發展等。

林鄭被記者問及如何解讀時,亦指出:「這八個字是我用的,你可能聽得少,我應該在我的演辭或者甚至可能在《施政報告》都用過。我想主席只是說,聽到你都是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所以他給我一個認同、肯定,沒甚麼特別意思。」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林鄭的確多次提及「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八字。而翻查報道,最早一次原來是她去年7月上任後,與傳媒高層茶敍時提及的,當時引述習近平指為官要「事不避難」。此後,在施政報告和公開發言中,林鄭政府都多次提及「事不避難」一語。

不論是習近平或是林鄭月娥先用也好,林鄭獲稱為「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是肯定的事。然而,我們能從中推斷多少事呢?是否能如一些評論所言,她已經有望連任?若然歷史可作參考,只怕答案未必這麼確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李克強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會面採取工作會議形式。

殷鑑不遠 從政者忌剛愎自用

相信不少人仍記得,佔領運動發生後,時任特首梁振英獲習近平盛讚「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迎難而上」和「在關鍵時刻信靠得住」。比起林鄭月娥的八字,梁振英得到的稱讚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他任內主攻房屋、安老及社會福利,比起曾蔭權政府更有作為。但是,梁振英的支持度一直尋底,甚至溫和建制派亦對他頗有微言,最終他宣布放棄連任。

或許,梁振英亦自認為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心態。不過在外人眼中,他卻是作風過於強硬,跡近剛愎自用,以至民怨沸騰。原因在於,領袖除了要「事不避難」之外,還必須掌握民情、民意,團結社會大多數。否則,「事不避難」的心態可能會蒙蔽自己,變成一意孤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例子可見,他上任後大刀闊斧改革,卻忽略社會多數聲音,縱然部分政策原意是好,終亦引來「黃背心」大型示威。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早前參選鄉郊代表,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剛柔並濟 林鄭須掌握之道

梁振英和馬克龍的殷鑑不遠,林鄭在「事不避難」的同時,必須做到她競選時所言的「we connect」,與社會大眾真正同行。在架構上,林鄭改組被指閉門造車的中策組,以創新辦收集社會民情,固然是一次好嘗試,但能否真正「we connect」,目前看來仍然有距離。例如在土地問題上,林鄭聲稱反對「明日大嶼」的人是為反對而反對,無視當中部分批評其實有理有據,包括職住失衡、規劃分布不均等論點。

再者,在朱凱廸參選一事上,林鄭政府以「自決選項」為由取消他的資格,顯然是要藉以展示某種姿態;將所謂的「紅線」畫得那麼緊,對於政府有意與之改善關係的群體而言,難免傷害了信任,故可以說,這並不是最理想的做法。要落實一國兩制和協調兩地差異,本來就十分講究政治尺度是否拿捏得好,香港政府一不小心,便會過度強勢,失剛柔並濟之妙。

林鄭月娥若想帶領社會向前發展,除了有「事不避難」的決心,更要有政治智慧。未來三年多的成敗得失,目前只怕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