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霸權」須撼動 「平民直資」只是鏡中水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有學者在報章撰文,強調直資學校不是霸權,而且未必「貴族化」,因為香港也有「平民直資」;他又批評現時「打破直資霸權」的論述,揭示香港缺乏在教育議題上的宏觀討論。平心而論,我們同意直資學校有其優點,亦不否認教育議題應有宏觀討論,但這並不代表,外界可以相對淡化直資本身的問題。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在2018年9月,香港共有72間直資學校,包括51間中學、12間小學及9間中學暨小學。直資中學的收費並非劃一:既有每月逾5,000元的,也有不足500元的。鑑於部分直資學校的學費相當「平民」,有人得出「直資學校不等如貴族學校」的結論。

必須指出,直資學校的質素有高低之分:拔萃男書院、聖士提反書院等傳統名校雖然學費高昂,值一直深受望子成龍的家長推崇;另一些直資本身名氣不大,而且經營困難,未必廣受歡迎。

拔萃男書院一向受家長歡迎。(吳煒豪攝)

問題是,對部分中產、甚或基層而言,即使第二類直資學校亦足以令他們望門興嘆。根據2018年11月底發表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7年18歲以下兒童的貧窮人口,多達17.7萬人,貧窮率為17.5%。對這些清貧學生來說,每月數百元學費本身就是一大負擔。退一萬步,即使直資學校依循當局規定,「最少撥出學費總收入的10%作為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之用」,但受惠的基層學生畢竟只是少數,難以整體上扭轉他們身處的劣勢。

另一方面,有意見認為,目前有關「打破直資霸權」的論述,反映香港在教育議題上欠缺宏觀討論。「01觀點」早前指出,直資學校在人手規劃、課程設計等方面擁有較大自由度,有助擴闊學生視野,這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學校徵收高額學費、以富裕家庭的子弟為主要收生對象,本身亦無可厚非。應該批評的,在於政府不合理的撥款機制,而這理應是宏觀討論是一部分。

直資學校「貴族化」,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資料圖片)

必須指出,政府曾試圖減少直資學校收取高昂學費的誘因,方法是計算每個學額的成本,假如直資學校的學費不高於這個成本的⅔,便可領取政府全額資助。例如1990年的資助學額成本是10,000元,倘學費不多於6,666元,該校每收一個學生,便可從政府手中獲得10,000元。

可是,直資計劃在推行之初不受歡迎,當局為吸引更多學校轉為直資,不斷放寬限制,現時的全額資助條件已定為「不多於學額成本的2⅓」。以2018年的情況為例,政府計算的初中資助學額成本為59,349元,在這個情況下,學校即使收取138,481元學費,仍可獲得全額津貼。資助條件如此寬鬆,無疑容許、甚至鼓勵部分直資學校走「高檔路線」,造成「教育貴族化」的局面。

+8

直資計劃的最大目標,在於推動教育多元化。我們喜見若干直資學校異軍突起,例如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和林大輝中學,分別重視藝術和體育,在學界別樹一格,它們的表現論證了直資的存在價值。然而,其他直資學校的所謂「特色」,不過是開辦「天價」IB課程,或者運用資源優勢,嘗試推行小班教學或電子教學。這多少與「多元化」的目標背道而馳。當局不應任由直資計劃異化,必須展現魄力,革除當中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