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達訴求 焦點須清晰 不合作運動非萬試萬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7月24日早上,金鐘港鐵站有市民發起不合作運動,自當日7時許上班繁忙時段集合,部分人士阻礙車門關上,情況一度混亂,期間也懷疑發生推撞事件。警員介入後,金鐘站列車班次至9時半才陸續恢復正常。毫無疑問,這些市民在表達對修訂《逃犯條例》及總體政府施政的不滿,然而社會亦應反思,不合作運動是目標和意義何在。

不合作運動,是以非暴力行動對抗政權,起源於甘地對抗英國政府殖民統治。(資料圖片)

不合作運動,是以非暴力行動對抗政權,起源於甘地對抗英國政府殖民統治。當中最著名的兩宗事件,一是1921年,公開焚燒「洋布」,鼓勵本地生產,抵制英國傾銷布料;二是1930年的食鹽長征,甘地帶領群眾步行390公里到海邊自製食鹽,扺制英國濫收鹽稅,運動維持足足24日。兩者目標均是對準英國,捍衞的都是印度人的大眾利益。印度人參與不合作運動的願景,是改善未來印度紡織業的生計、以及食鹽不必再被濫徵苛稅。

印度過去的經驗當然不能直接套入香港,印度的殖民地背景與現在的香港更是不能直接比較,但香港人發起不合作運動,嘗試提高政府的管治成本,卻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人因此須認識不合作運動的本質,避免為了抗爭而抗爭,甚至迷失方向。

影響的只有日夜謀生的普通市民,高薪厚祿的主事官員始終置身事外。(梁鵬威攝)

平情而論,阻礙列車開出的行動縱或能引起社會關注,但影響的也只有日夜謀生的普通市民,高薪厚祿的主事官員始終置身事外。再者,一般遊行示威,政府會預早通知市民,讓市民有所準備,例如選擇其他交通工具,或者提早出門。相較之下,是次「不合作運動」在網上群組號召,訊息未必遍及所有人,而港鐵難以及早應變,大部分上班族和一般市民也毫無預備,比一般示威更容易挑起不滿。

近日,社會愈來愈多聲音呼籲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清這兩個月以來的民怨和衝突,惟政府一再拒絕。面對這種情況,香港市民嘗試發起不合作運動,動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任何社會運動也須考慮理念、原則、效果等。無意義地阻止列車開車,只會傷害普羅大眾利益,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