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挫、社會動蕩 政府不能只知治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經濟受修例風波及中美貿易戰重挫,零售、飲食等行業受害甚深。政府的救市措施乏力,遭廣泛批評為不痛不癢,建制派及泛民議員一致倡議推出消費券刺激消費振興經濟。「派錢」終究短視,既未有針對經濟低迷對症下藥,甚至連治標也未必做到。但可惜的是,政府亦未懂如何治本,僅強調社會須從速止暴制亂,卻未明白平息騷亂僅為治標性質。要治癒社會撕裂,讓社會重返正軌,港府還須更全面的改革藍圖。

為挽救經濟,建制派立法會金融界別議員陳振英倡議政府派發消費券,刺激社會消費。建制泛民罕有地持有共同想法,泛民議會陣線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同樣支持派發消費券,振興本土消費,減輕旅客下降造成的打擊。不過政府則回應指,派發消費券所涉公帑鉅大,而且亦須考慮單靠派錢能否解決問題。

立法會議員陳振英於2016年自動當選,接替放棄連任的吳亮星。(資料圖片)

消費券既未能治本、治標

派發消費券終究短期措施,未能就經濟問題治本,更何況消費券能否有效治標,始終成疑。理論上,倡議者希望藉派發消費券刺激在港消費,短期內舒緩零售、餐飲行業的跌幅,減少店鋪倒閉、裁員。但現實可那麼理想嗎?以上推論假設市民會作出額外消費,但如市民以消費券購買生活必需品,消費券只取代公眾以現金支付的日常開支,市民卻未必會另作額外消費,故整體上政策未必有效刺激市道。

以台灣為例,當地曾於2009年派發消費券,結果當局發現其對經濟的貢獻不大,市民以消費券替代現金作一般性開支的比率更達約七成。當然,市民總會因政策而省下金錢,在未來始終會刺激消費,但政府若期望消費券有助於短期救市,只會是緣木求魚。更不用說,政府早前派發4,000元辦事不力,效率低下,鬧得滿城風雨,派發消費券恐怕是只會遠水救不了近火。

更重要的是,政局不穩始終是影響市民消費的關鍵。街頭衝突無日無之,一般市民外出除有機會捲入警民衝突外,更須面對不穩定的交通狀況,須提防隨時無車回家的情況,自然打擊市民外出消費的意欲。若然社會繼續動盪非常,即使市民獲額外的消費津貼,亦不見得有足夠的誘因作額外消費,故很大機會出現上述台灣的情況,派發消費券終究徒勞無功。

政府關愛共享計劃效率低下,遭廣泛批評。(資料圖片)

單靠止暴制亂就能治本?

議員體諒業界苦況,針對短期經濟提出倡議情有可原,但政府作為施政決策者,對解決目前困境卻顯得毫無遠見,令社會失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二(29日)闡述其「撐企業,保就業」的工作,指出目前政府所推出的措施僅為治標性質,要治本始終須要為社會止暴制亂,此後才能重啟各項的經濟重建工作。這似乎回應了當下各行各業愈見蕭條的關鍵,但如林鄭仍以為社會可簡單在止暴制亂後就能回復「正常」,顯然她仍未於修例風波上汲取教訓。

修例風波為本港回歸後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一下子將特區管治問題,以至諸多潛藏已久的深層次矛盾揭露出來。以近月港人念茲在茲的一句話形容,本港不論社會、經濟及政治,均已「返唔到轉頭」,社會幾乎完全撕裂,即使港府成功止暴制亂,暫時杜絕所有街頭暴力、示威,若本港僅回復舊日狀態,未有對修例風波所帶出的問題作出改革,港府實與押後危機無異,街頭暴力衝突必有重臨的一天,林鄭以為乃治本的「止暴制亂」,始為治標而已。

要讓本港重回正軌,周詳、全面的改革計劃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為當下社會止暴制亂固然重要,但要各方願意放下成見,港府宜承諾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詳查多場衝突的成因和責任。其次,針對修例風波揭露的種種社會結構性問題,政府亦須成立專責研究委員會,有系統地探討根治社會諸種頑疾的方法,並向社會展示帶領改革的魄力及意志。最後,港府絕不能忽視修例風波造成的嚴重社會撕裂,只要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隙縫未能修補,根本不能期盼社會可重臨「正常」,故促成各界和解至關重要,港府未來必須成立特赦與和解委員會,重修社會關係,消弭對抗及復仇情緒,本港才有可能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