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屬會促派120元 就能吸引市民本地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持續,本港旅客人數繼續下跌。工聯會四個屬會周三(6日)舉行記者會,建議政府推出「香港人遊香港」計劃,由政府資助市民參地旅行社一天團,並建議向參加者加送50元消費券。生意下跌企業為求自救,著手轉型可以理解,但若以為在旅遊、飲食、零售業界生意冷清時,派錢便能提供足夠誘因,便完全弄錯了本地旅遊之意義。

(資料圖片)

有事鍾無豔 無事夏迎春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香港專業導遊總工會、飲食業職工總會、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四個工聯會屬會提出「香港人遊香港」計劃,建議政府資助本港市民,以最低50元參加本港一天遊,再由政府向每名參加旅行團的市民津貼120元,同時亦建議向參加者加送50元消費券,提升市民的消費意欲。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對計劃甚為樂觀,認為可令大眾受惠,帶動社會消費。

旅遊業界過去長期依賴內地旅客,一直對本地居民的怨氣視而不見,如今工聯會屬會面對生意危機「忽然本土」,難免令市民反感。近年內地旅客數目上升,衍生不少社區紛爭,例如土瓜灣旅遊巴亂泊街道、上水水貨客阻礙居民等。及至七月後,屯門、上水、沙田、紅磡、土瓜灣等多個受旅客問題困擾的地區紛紛舉行「光復」遊行,一方面展現了市民對政府不滿,另一方面,也揭示市民對本港旅遊發展的怒氣已浮上枱面。這些問題,政府及工會可有正視?

工聯會各屬會期許政府撥出1億為業界紓困,只求政府向市民補貼「一百幾十」讓業界捱得一時,目光短淺,亦缺乏轉型覺悟。首先,即使旅遊業今次能度過難關,若未來繼續忽略旅行團對居民生活質素的影響,終將被民情反噬。旅遊業依賴內地旅客到港購物,以遊客數量取勝的發展模式,對本港社區已做成巨大負擔,未來不能再照板煮碗。

短期紓困亦要長遠轉型

其次,香港人不是業界或工會之救生圈,以「香港人遊香港」來作紓困措施,似乎忽略了更關鍵問題:轉型方向。鼓勵市民參加本地遊固然是好事,但真正的誘因豈是派錢能夠提供。目前最大問題在於香港的景點毫無吸引力,要麼流於消費主導,要麼過於觀光形式,缺乏深度和文化。

香港面臨旅遊寒冬,政府的確有需要幫助不同中小企業,但亦須帶領業界向高質素、多元化的旅遊模式轉型。香港旅發局應主動探索新型行程,例如文化和自然風光體驗。嘗試在「購物之都」的刻版印象之外,追求提倡多元旅遊,為民區以外的歷史、郊野景點提供配套,不致大量旅客湧向民區。

再者,旅遊業若能適當轉型,亦可減少旅客對民居地區做成負擔,避免旅客影響民區生活,還香港市民一個普通的生活社區。轉型並非要趕走購物旅客,而是在旅客購物與居民生活間取得平衡。近年內地採購團大量到港,急速改變社區形態,以北區情況尤為嚴重。業主加租迫走民生店鋪,換入名牌店、藥房、化妝品店等主力接待旅客的店舖。

旅遊業、導遊界、飲食業等希望能有應急方法,立竿見影地招徠市民消費,此想法無可厚非。但政府及政黨作為帶領社會前進者,便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從根本問題改革香港旅遊業界,方能為業界及相關從業員締造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