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衝突 校長在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理工大學事件令人憂心,幸得不同具影響力人士同心協力,危機才漸見緩和。各路人馬介入及調停,盡其最大努力阻止事態轉壞,贏得社會讚賞。惟相比之下,理大校長滕錦光的表現顯然教人失望,似乎沒有承擔一校之長應有的責任,形同將解決校園危機的工作假手於人。大學校長其實應善用其影響力避免衝突發生,及協助和平解決事件。

校園危機頻生 校方責無旁貸

11月中示威者發起「大三罷」行動,多所大學先後成為衝突的風眼。上周中大衝突後,不少示威者逐漸移師至理大「戰場」,而在警方於周末設下包圍網後,理大校園一帶更是爆發激烈衝突,雙方陷入嚴峻的對峙中。理大衝突發展至難以收拾的地步,校長滕錦光難辭其咎。畢竟,大學成為衝突現場先例在前,大學高層理應及早採取措施加以防範。特別中大「攻防戰」告一段落,不少示威者轉戰他校,理大校方理應早有警惕,例如採取嚴厲措施阻止示威者進入校園。假如理大高層能及時採取果斷防範措施,或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連日來理大校園爆發多次激烈衝突

理大衝突連日來氣氛極度緊張,警方決意圍捕校園內激進示威者,甚至表明有機會使用實彈,而圍困方則有不少人表示決心死守,並會不惜一切與警方「搏命」。當校園陷入劍拔弩張的情況,學生甚至社會均關注「校長去了哪兒」,希望他們能盡早現身,以助調停衝突。然而,理大校長滕錦光卻是遲遲未見蹤影。

更甚者,警方決意將激進示威者一網打盡,隔絕校內留守者與外界接觸,留守者不但有機會面臨物資短缺問題,傷者亦未能得到妥當治療,亟需第三方介入調停,防止人道危機。身為理工大學負責人,校長若沒有協助游說學生或協調警方行動,難免教人失望。

理大事情之險,早為社會所關注。周日(17日)晚上網民呼籲示威者前往支援,不少人高呼「尋人」,希望盡快找到校長滕錦光前往理大斡旋,避免悲劇發生。可惜,直至翌日凌晨五時多,滕錦光才首度透過公關向傳媒發表講話,指他自周日下午一直與警方協調,並獲警方承諾暫緩攻勢,容許校內人士和平離開及自首,惟他始終未有到現場了解或游說留守學生。

滕錦光稱曾希望到現場和學生交流,但警方認為危險不適合,所以他錄製片段。(Facebook影片截圖)

犯法的暴力示威者當然應承擔後果,惟理大事件惹人焦慮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嚴重衝突,甚至流血收場。既然事情在理大校內發生,作為一校之長的滕錦光絕對有責任避免衝突發生,爭取讓事件和平落幕。衝突現場緊張,留守者的情緒更是不穩,甚至絕望,絕對需要有影響力、且可讓學生信賴者給予他們希望。所以,社會期望滕錦光及早向留守者交代情況,親身到場安撫學生情緒。外界拿中大校長段祟智及前校長沈祖堯與滕錦光對比,也是自然之事——段、沈二人曾親身到中大與留守學生溝通。

照顧學生安全 師長姍姍來遲

滕錦光解釋有意到場與學生交流,惟因警方指現場危險,故改以錄製片段。但是醫療人員、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法律學者張達明等均先後到場,與警方協調後,進入校園了解學生需要,勸導他們和平離開,說明社會賢達在危急時刻發揮影響力,並非如想像中不可行。到場陪伴及安慰留守者,既能夠令對峙的局面緩和,亦可能促成事件和平落幕,作為年輕人的師長,實應想明白他們該如何負起責任。

曾鈺成等人,陪同多名學生離開理大。(資料圖片)

滕錦光稱,他一直與警方緊密協調,這些工作固然重要甚至必要,但即使校方與警方有所協議,在警民嚴重缺乏互信下,學生亦需一位值得信賴、可陪伴他們平安走出校園的人,可是當晚護送留守學生離開的人當中,身為理大校長的滕錦光卻不在其中,怎容能不叫理大師生失望。

政治氣氛籠罩校園,大學校長必須經一事長一智。一方面,他們應懂得如何應變、處理危機,避免學校成為衝突場所,保障校內師生安全,盡其師長、甚至單純成人的責任保護下一代。另一方面,所有師長更應該反躬自省,為何年輕人逐漸激進?師長有否關心我們的下一代,聆聽他們的聲音,及適當地教導他們以合法、合宜的方式表達訴求?當年輕人受傷、流血,甚至被捕,需要成年人陪伴到警署的時候,師長才現身的話,這不是姍姍來遲,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