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人權法案》與感恩節一樣諷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三(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簡稱《人權法案》),適逢翌日周四為美國傳統重要節日感恩節,有市民借題發揮於中環愛丁堡廣場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感恩節集會」,感謝美國國會及特朗普通過《人權法案》。然而,《人權法案》只是美國政客利用香港打壓中國的手段,根本不可能為香港帶來出路。香港人倒過來感謝美國通過此法案,就像印第安人過感恩節般諷刺。香港當下正面對不少問題和挑戰不少都是港府過去懶政不願改革所致,推諉於中港矛盾、自甘作為中美角力的籌碼,只是緣木求魚。香港社會應正視問題所在,做實事推動改革,而非消費時間和資源於鏡花水月般的政治遊戲。

11月28日晚上,港人發起於愛丁堡廣場舉行感恩節集會,感謝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鄭榕笛攝)

假如熟悉歷史,不難發現「感恩節」本身甚為荒誕,在美化醜惡的掠奪行為。感恩節起源自慶祝秋季收成的豐收祭典,本來是幾乎每個文明都有的節日,但在北美洲,這個本應喜慶的節日卻額外帶有一層白人「征服者」的涵義。17世紀時白人殖民北美洲後,便開始慶祝感恩節。早期白人試圖與土著的印第安人一起慶祝,但很快兩者的關係快速惡化,變成互相仇殺。當然,擁有先進武器與科技的白人對印第安人有著絕大優勢,很快鬥爭就變成白人對土著的單向屠殺。1637年,白人殖民者屠殺萬帕諾亞格人(Wampanoags)後,當時總督William Bradford就曾宣言「未來的百年,總督舉行的感恩謝都應是為了紀念這場血腥的勝利,感謝神讓我們戰勝了。」就如哥倫布日一樣,感恩節夾雜了白人征服美洲時的血腥屠殺歷史;而慶祝感恩節對原住民而言就彷彿在傷口上灑鹽。不少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後裔就曾諷刺感恩節道:「難道要我們慶祝這些白人屠殺我們的祖先,把我們的土地搶走嗎?」

《人權法案》為政治姿態

香港人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感恩節集會」,感謝美國政客「幫助」香港,與這段諷刺的歷史不無相似之處。正如我們早前指出,《人權法案》部份措施根本與已落實無異,高調對中國及香港政府擺政府姿態,亦令三方政府將來難以務實就香港問題溝通。對美國外交政策稍有認識的,均知道其利用庫爾德人、支持以色列違反國際法、支持侵犯人權的沙特阿拉伯、不顧各國反對單邊制裁伊朗等,往往拋出「民主自由」等冠冕堂皇的藉口,但外交方針其實沒有原則可言,更多是服務一己利益的政治操作。《人權法案》既非為了香港的人權和自由,而是為美國的利益服務,內容亦無法保障什麼自由和人權,只是增加一些手段讓美方單邊制裁香港,對香港整體而言沒有幫助。

放在更大格局看,《人權法案》其實是美國政客借機打擊中國的藉口和工具。中美博弈中,美國政客攪盡腦汁、千方百計出招打壓中國。香港作為中國的特殊區域,享有獨特的地位,美國政客透過此法案利用香港,香港人固然無可奈何,但反而主動感謝美國政客,甚至視之為恩主,就像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慶祝感恩節一樣諷刺。內地官媒《人民日報》批評為此舉行感謝集會簡直「奴相十足」,背後的原因就是香港人不應該任由美國推出一個可以按其意思便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的法案。

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對於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示遺憾,但認為只要香港堅守自身的優勢便能克服困難。(王珮殷攝)

香港當下的問題已經不少,沒有時間追水中月,玩弄政治遊戲。成為中美博弈的代理人戰爭的一只棋子,對香港不會有好處。相反,香港人應認清「一國」的大框架,即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政治現實,並在此積極探索「兩制」的空間,既要處理好陸港關係,亦要完善港人自治的質素。美國政府的外交把戲,不會帶領香港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香港人和香港的從政者都應該集中精力在自身改革上,除了社會關注的政制改革外,更要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轉型,改善社會公平正義及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