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社會還要繼續撕裂下去嗎?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01》創立之初就提出:「社會撕裂,大家都輸。」那是在「佔中」和旺角騷亂之後,當時,我們有感於時任特首梁振英以鬥爭為綱的管治方式對香港有害無益,致社會撕裂持續惡化,於是提出上述警示,盼望社會能夠盡快告別撕裂,凝聚改革共識。正當大家以為林鄭月娥上台後可以撥亂反正,香港卻發生了回歸以來規模最大、至今仍未結束的政治動盪,足證社會仍未找到一個清晰的前進方向。數年前一句警示至今仍然適用,怎不令人唏噓!

反修例風波發生已六個月,我們沒有繼續蹉跎的時間和資源,是時候安靜下來,將焦點放在改革上。事實上,香港並非沒有重新出發的契機——較早前,區議會選舉在和平的氣氛下順利舉行,泛民主派拿下85%議席,控制了17區區議會,取得強大民意授權。香港需要更多做實事、心繫民生的人,假如泛民區議員不再空喊口號,不再花費時間在毫無意義的內耗和撕裂上,而是積極推動區政,務實參與香港的改革,那肯定有助修補社會撕裂。

政府同樣責無旁貸。反修例風波令官民關係嚴重受創,這是壞的一面,但它同時讓人看到深層次結構矛盾嚴峻、管治體制落後,以及監警機制存在漏洞等問題,令人清楚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這是好的一面。如何修補社會撕裂,避免大家都輸,是政府不可迴避的問題。當局必須重新規劃所有工作,透過改革化解社會矛盾。不然,更大的政治動盪可能還會發生。

2014年「佔中」爆發後,香港社會分裂為「黃」、「藍」兩個立場不同、甚至互相仇視的陣營,無數樂也融融的家庭因此分裂,許多知心好友因此絕交。如果說這些只是「小事」,那麼在今次反修例風波期間因政見不同而發生的打鬥則令人觸目驚心,當中最被詬病的莫過於「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港鐵乘客事件,而「藍絲」市民被「私了」、被縱火焚身、警員被割喉等等,同樣令人憤慨。顯而易見的是,互相敵視只會兩敗俱傷,根本無助解決矛盾,無法為香港帶來好處。

元朗721晚上有白衣人無差別攻擊市民,惹人詬病。(資料圖片)

黃藍衝突事出有因 追源溯本方可釋懷

社會撕裂從來都是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發生的。現在回想,假如政府不是一意孤行,無視市民對修例的合理憂慮,怎會令旨在完善跨境司法公義的好事,淪為引發大規模社會抗爭的導火線?而對年輕示威者而言,他們或許只是為了追求心中的公義而走上最前線,動機是純潔的,但當違法行為一再發生,愈演愈烈,甚至出現導致人命傷亡的暴力場面,是否應該懸崖勒馬?

社會繼續撕裂,利益結構不會因此重組,公平正義不會降臨。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輿論、社會活動,甚至選舉等渠道,逐步形成改革共識。較早前,接近六成選民通過區議會選舉對政府施政缺失表達不滿,即使是多麼昏庸的政府,也不可能看不到民心思變。在這個情況下,當局應該實事求是,在目前社會初回正軌下務實回應,否則暴力風波恐怕難以止息。

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許多主張「五大訴求」的泛民候選人獲勝,有當選人更表明會在各區區議會「查警暴」。我們反對這種扭曲區議會功能的做法,這樣只會讓人認為泛民一旦獲得權力,就會阻礙公共機構履行應有職責,將這些機構泛政治化,根本無興趣亦無能力推動社區事務。

岑子杰負傷上陣,於沙田瀝源選區擊敗競逐連任的黃宇翰。圖為他高舉象徵「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手勢。(盧翊銘攝)

我們認為,市民的共識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整個反修例風波進行調查和檢討,其中包括警方在過程中所使用的武力是否恰當,是否構成「警暴」,以及暴力示威者的激進行為是如何讓香港陷入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騷亂,關鍵是尋找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責任,為此提出各種確保以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的方法。

調查委員會是以查明真相為前提,包括社會公認的嚴重衝突,如「831」太子站事件、個別警員可能的違法行為等,如果警方深信這些指控是虛構的,就讓調查結果還警方清白,達致市民的釋懷和修補撕裂之效。任何純粹針對警察一方的調查,抑或將衝突責任全部歸咎於警方均是無益的,只會持續激化撕裂。與此同時,我們認為曾經參與嚴重暴力破壞的蒙面黑衣人必須為自身所犯罪行負責接受法律制裁,至於參與輕微違法活動的示威者,我們一直建議社會考慮用有助和解的態度處理。

獨立調查的目的除了查明真相,更重要是為引領香港重新出發奠定基礎。要達致這個目的,調查範圍應該涵蓋社區關係、經濟結構、青年上流等問題,以「追源溯本」的態度鎖定深層次結構矛盾根源。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正視並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問題,而非天真地以為只要反修例風波平息,社會便可一切如常。

大批市民參加「毋忘初心」遊行。期間有示威者向警察舉中指。(歐嘉樂攝)

所謂「追源溯本」,關鍵在於政府必須從根源上弄清政治衝突的肇因。長久以來,香港都是別人欽羨的對象,過往成功經驗令管治精英以為原有一套是有效的,只要蕭規曹隨便可。在這種思維主導後,英治時代的「自由經濟」、「積極不干預」持續,導致土地住屋等深層次結構矛盾不斷累積,最終通過政治衝突呈現出來。掩耳盜鈴無助克服困難,政府必須全盤思考和規劃,利用「行政主導」優勢,撼動深層次結構矛盾,重構利益格局,令本來備受忽視的年輕人和弱勢社群成為「持份者」。只有當社會利益與他們的個人利益一致,「攬炒」思想才會失去市場,社會撕裂也才可以慢慢癒合。

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修補撕裂不單是政府的責任。對於泛民主派而言,區選大勝為他們帶來大量資源,可以藉此建立地區樁腳。但他們必須明白,「民意海嘯」只是源於民怨太大,票投泛民未必代表認同泛民。如果他們拒絕戒除「做騷」陋習,在區議會平台上操弄自由民主等意識形態議題,忽略社區治理和民生工作,到頭來社會矛盾勢將無法化解,他們最終也會失去選民支持。

《香港01》多次指出,只談意識形態,忽視民生工作,不見得就是香港的出路。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上周的一番話便頗有參考價值,他在結束日本訪問行程後,在返回梵蒂岡的航機上首度公開談及香港近來的示威活動,表明「並非只有香港才是這樣」,就連「民主的法國(也有)一年的黃背心運動」。教宗的話確實發人深省:為何在被視為自由民主典範的法國,也會存在這麼嚴重的社會撕裂?

(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法國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只有自由民主,但經濟民生欠缺公平正義,亦未必能夠擺脫撕裂與衝突,若要令公平正義得到伸張,通過經濟民生層面的改革,建立「經濟民主」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提醒一眾泛民議員,反修例風波的民情亢奮不可能長期維持,議員亦不可能在區議會平台上只談「光復香港」、「五大訴求」,處理好民生問題才是鞏固民意基礎的關鍵。令人擔憂的是,今次區選有太多政治素人當選,站在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雖然是好事,但他們當中有不少顯得太過理想主義。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讀懂教宗的勸告,不要無止境地消費社會仇恨,令社會撕裂延續,而是要專注民生和社區治理,改善民眾生活。

反修例風波下,香港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許多市民為此憂心忡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香港並非沒有應對政治動盪的經驗,例如「六七暴動」後的香港不也走出困境、創造後來的經濟奇蹟嗎?當年的香港能夠涅槃重生,關鍵在於經歷大亂後,官民雙方準確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才有後來全方位的麥理浩新政。今天的香港也「是時候改變了」!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2日出版的第19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