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猶如八萬五 側側膊就唔多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隨新冠肺炎爆發疫情,政府或許以為反修例風波逐漸丟淡。惟不但日前再有示威衝突,周四亦有報章檢討政府的對話工作,發現可謂不了了之。去年9月港府成立「對話辦」統籌、促進與市民溝通的活動,但實際效果似乎「雷聲大、雨點小」,公眾就連政府至今到底舉辦過多少場對話亦不得而知。政府與民對話的構思本已受多方質疑、批評,若再怠慢只會教公眾失去對話的信心,港府須盡早籌謀疫情過後的工作。

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8月初表示希望與民對話,希望集各界之力找出解決困境的良方,其後於9月設立「對話辦公室」,協助構建對話平台及協調相關工作,並聘請創科局前常任秘書長卓永興「領軍」。然而單以聘請這位對話辦主任來計,政府自去年9月中起以非公務員合約聘任卓永興,為期半年,任期於3月中結束,其薪酬參照首長薪級表第8薪點(D8)、即月薪逾28萬元,半年合約薪酬高達170萬元,可見政府成立「對話辦」的投入不菲。

與民對話雷聲大、雨點小

政府起初推動對話的勢頭確實不少,惟後勁不繼,自9月舉行首場社區對話,其後再無舉辦類似開放予市民參與的公開對話。即使是社交媒體上直播的網絡對話,舉辦次數亦是寥寥可數,只有林鄭在10月公布施政報告後直播的「和理傾」,以及過去數月局長如邱騰華、羅致光及黃錦星分別直播的「同你傾」而已。政府回應報章查詢,指對話辦一直統籌及支援特首和管治團隊與民對話,包括特首與市民和不同界別人士進行閉門對話、各司局長到訪社區,與市民、不同界別人士和青年人作深度對話等,惟未有交代具體數字。再者,因疫情問題,對話辦指2月、3月活動現已延期擱置。

9月26日,林鄭月娥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首場,亦是目前唯一一場「社區對話」,共150個入場名額。(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疫情來襲,對話工作需要「讓路」可以諒解,惟此前政府的對話工作也可謂並不合格,自首次舉辦就再不見其蹤影。更甚者,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曾於11月初表示將在區選過去再辦社區對話,但結果卻又一次未能兌現承諾。誠然,林鄭曾於12月解釋舉辦社區對話難度不少,如須考慮發言市民有機會被「起底」,及場地安排等因素,但卻不見政府積極退而求其次,如直播局長與網民交流的活動僅只作三次,林鄭自己更是再無舉辦直播,試問市民如何能感受政府的誠意?

對話無效 政府責無旁貸

不少人早對政府與民對話的構思不寄厚望,有聲音質疑對話實為塗脂抹粉的「政治騷」,亦有人認為在激進分子杯葛下,「真誠」對話終究難以成功。這些批評當然有其道理,但政府總不能夠因噎廢食,放棄與社會溝通及修補關係的機會。而且諸如社區對話會否淪為形式主義,也視乎政府願否開放、真誠聆聽來自不同市民的意見,惟政府在舉辦首場社區對話後就再無下文,公眾再無正式渠道發展己見,自然深化對「對話」的不信任。

觀乎首場社區對話的進行,雖說能夠參與的市民數目有限,可供其發言的時間亦不多,惟在過程始終供一班「和理非」表態的機會,本來有助凝聚社會和平聲音,阻止社會走向極端。但明顯港府未有把握首次對話所創造的氣氛,其後並無繼續推動和平溝通的工作。政府不想社會衝突發酵,希望改變激進分子的心態,就應該把握與他們溝通的時機。

街頭衝突最近重現,可見反修例風波從未完結,政府萬不能掉以輕心,甚或以為疫情可以化解民怨。政府必須亡羊補牢,從速籌謀疫情過後與民對話的工作。無疑對話工作勢較從前困難,但林鄭若真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就更須迎難以上,積極創造更多機會與市民公開對談、溝通,早日為修補撕裂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