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獲龐大炸彈半製成品 香港已陷危險邊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年年初,香港發生三宗炸彈爆炸案。3月2日,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會見傳媒時,提醒社會堤防本土恐怖主義。3月8日,警方檢獲數量龐大的炸彈半製成品。社會必須反思,當下情況究竟怎麼了?

1月下旬至2月初,香港發生多起炸彈爆炸案,包括1月27日明愛醫院廁所坐廁、1月28日深圳灣口岸垃圾桶及2月2日在羅湖火車月台。3月8日,警方檢獲3枚含1.5公斤炸藥的炸彈半製成品,3個未連結爆炸製品,以及以噸計的爆炸用品的製造原料。 警方拘17人,另外搜獲多達2.6噸可製作炸藥原材料的化學品。

搜獲炸彈半製成品、以噸計原材料、多達17人被捕,情況相當嚴重。遺憾的是,情況早有端倪,只是一直未獲社會重視。或由於社會運動氛圍所致,過去半年各界忽視治安危機。除了汽油彈愈常見,10月警方檢獲土製炸彈,12月大埔更發生槍擊案,一名男子繼月初被檢獲真槍後,再因疑發射子彈被捕。然而,社會始終掉以輕心。

【炸彈案】警方偵破今年1月底至2月初的3宗炸彈案,在必發街一商廈單位內檢獲2.6噸化學品。(警方提供)

示威不能不擇手段

不管是反修例示威,還是今年年初的爆炸案,暴力支持者往往宣稱是為了更高的理想。比如年初的三起爆炸案發生後,均有Telegram頻道出面認責,稱為了迫令港府回應封關要求。然而,在文明社會中,以暴力手段企圖達成特定目的顯然是不能接受的。這種唯目的和動機論,卻不考慮行事手法的正當合理性的思想,不僅脫離現實,甚至可能落入過猶不及,矯枉過正的圈套。爭議紛紛的法國大革命正是典型例子。一方面它以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封建君主統治,其目的和初衷都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為達成崇高理想的暴力專政、激進改革與政治動盪,卻令社會得不償失。

再者,暴力手段可以失控。此次警方搜羅的爆炸半製成品,遇熱會爆炸極不穩定,對附近和居民和樓宇都帶來極大的威脅。倘有意外,社會還會認同附近的無辜群眾應該是崇高理想的犧牲品嗎?更何況,只以動機論英雄,亦可能為不法分子創造藉口,只要冠上共同目標的名義,就可獲得無限的信任與支持,這樣的民意是否會被利用和「騎劫」?

不可否認,香港社會目前存在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並不簡單,它暴露出的是香港需要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深層次改革,而這些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的是細緻的討論、交流,而不僅僅是用武力對抗就能解決。同時要令政府下定決心,也不應是依靠危及他人和社會的極端行為作為要脅。因此,社會需要保持冷靜與清醒,才不至於在漩渦中迷失,才會不忘來路與初心,方得始終。

警方在行動中檢獲大批可製作土製炸彈材料及工具。(余睿菁攝)

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提醒社會須提防本地恐怖主義,然而杜絕極端行為既是警方責任,也是社會及政府。經歷這麼大的社會動盪後,我們既要認清衝突成因,也要找出香港正面對的問題,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而非不停折騰。

因此想要社會和解,進而達至和平,短期來說,政府必須在疫情後抓緊成立令人信服的「衝突檢討委員會」、「特赦和解委員會」,讓社會在真相下和解。長期來說,政府必須放下身段和驕傲,謙遜而誠實地直面香港出現地產霸權、政制問題等,成立「深層次改革委員會」。社會亦要明白這樣才是有效地平息社會矛盾的方法,以此來杜絕本地恐怖主義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