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區議會撥款被削 如何「同心抗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疫情在本港蔓延以來,各區區議員好比防疫的「第二前線」,在疫症初期各區議會便通過逾百萬元撥款購買防疫物資,至今仍不時見到議員落區派發物資的身影,跟進區內確診個案時亦表現積極。摘下黃藍的有色眼鏡,區議會主動應對疫情應該得到肯定。不過近日多名區議會主席卻收到民政事務總署通知,指本財政年度的區議會撥款會因「預留作防疫抗疫工作之用」而遭削減。一方面區議會用錢防疫,一方面政府卻以防疫為由削減開支,容易令人感到矛盾。

十七區區議會正副主席及離島區議會民主派代表聯席會議表示將會發出聲明,要求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收回決定。(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應交代清楚理據

綜合各區區議會消息,今年各區撥款平均削減2.6%社區參與計劃撥款,其中葵青區被削減最多,共削155萬元,其餘多區由54萬至100萬元不等,西貢區可謂是「不幸中之大幸」,今年僅削3,950元。民政事務署解釋削減開支是為預留更多資源處理突發事宜,例如制定防疫措施及活動推動防疫等。十七區區議會正副主席及離島區議會民主派代表聯席會議表示將會發出聲明,要求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收回決定。

根據《區議會條例》,區議會職能包括承擔當區的「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環境改善事務」及「社區活動」。政府先是削減區議會開支,再由政府舉辦地區活動,無疑繞了遠路,費時失事。政府欲在社區推動防疫措施,甚至舉辦社區活動,最直接方法應是與區議會緊密合作,而非抽調撥款。如政府希望資源用得其所,更應對症下藥,在撥款時候劃定撥款用途僅限於防疫,並由經市民投票授權的區議會議決合適用途,切合當區所需。如今政府直接抽起撥款,又未見政府有長遠計劃可以讓市民得益,做法難言理想。

政府打從「疫戰」開始便反應較慢,口罩採購不力、居家隔離甩漏,在社區防疫物資匱乏之時,區議會與社區同心抗疫,政府本應予以支持鼓勵,引導社區力量填補政策遺漏。惟政府削其撥款,又未見充分理解,實在叫社會困惑。尤其在疫情全球肆虐之際,政府應該與區議會同心抗疫,若真有必要削減撥款,也應交代清楚理據,以免予人因政見相左而減少撥款的觀感。

政府不能以政治取態決定區議會的撥款去留。(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讓區議會「雞肋」不再

誠如有30年區議員經驗的沙田區議會主席程張迎指出,過去區議會只試過凍結撥款金額,從未試過削減撥款。而去年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大勝,政府在疫情之際削減撥款,難免令他們想象事件與區議會的立場有關。病毒不識分辦患者政見,防疫為社會所需,疫症當前,政府不能以政治取態決定區議會的撥款去留。這既讓市民擔心政府防疫依然政治掛帥,其做法也有違一直宣傳的「同心抗疫」之理,在社會人心惶惶之時更使民心背離。

本港疫情備受社會關注,為慎防疫症在社區爆發,區議會以至不同各界在社區上的努力都不容忽視。過去的區議會長年被視作雞肋,作為「諮詢」角色既無法左右政府決定,對地區設施又無實權干涉,如今在疫情之下區議會能夠發揮所能,實為市民樂見。民政事務局削減撥款的決定,無疑令區議會更處於被動,為今後的區議會角色開壞先例,政府不止應收回決定,更應增加撥款支援議員為市民服務,讓區議會「雞肋」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