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讓「銅芯」口罩回歸科學討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上周宣布免費派發可重用口罩,社會有聲音質疑口罩設計與政府所稱的有差異,又指其過濾抗菌功能亦可能未如理想。有些批評是主觀甚至沒有道理的,但面對那些理性的意見,政府應該虛心聆聽,並以科學作出回應,最重要是讓市民戴得安心。

是否得獎設計本非重點

政府上周宣布向市民派發可重用「銅芯抗疫口罩」(CuMask),並於本周一(11日)開始透過香港郵政上門向已登記市民派遞。然而政府口罩意外地掀起一場「專利」風波。政府上周宣布派發口罩時,指出口罩的專利設計在2017年由HKRITA開發,獲得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更在2018年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政府特地更於記者會上展示日內瓦發明獎。不過,其後有傳媒發現,上述獲獎專利為於口罩中加入薄磁片製造出弱磁場阻隔微粒,惟政府口罩卻是「以銅防菌」,並非利用以上技術。

(資料圖片香港郵政發言人今日(10日)表示,將會由明日開始「銅芯抗疫口罩」的派遞工作。(高仲明攝)/高仲明攝)

其後創科局聯同HKRITA召開記招解釋,「銅芯」口罩為日內瓦獲獎作品設計延伸出來,故原專利設計與現時口罩實為同源。由於磁石濕水後會變得不穩定及減弱抗菌功能,原來弱磁場設計會導致口罩的可清洗次數僅約20次,而改作銅芯田罩則可增加60次,故特此改良,並會就此申請新的知識產權。另外,HKRITA行政總裁葛儀文指出,日內瓦獲獎作品的設計伸延出來,四個得獎元素包括弱磁場、人體工學、防菌、可洗及重用,故認為弱磁場只屬其中一部分,而其基本設計還在,強調並非要誤導公眾。

從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美國的專利文件、HKRITA在2018年奪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後的新聞稿上可見,弱磁場是獲獎重點,而「銅芯」口罩無利用有關技術,也許會沒那麼吸引。然而,口罩是否屬得獎設計本為其次,市民最大的要求只為盡快有穩定、安全的口罩使用,其實創科局本來毋須刻意口罩設計與獎項的關係,社會也就不用節外生枝。

「銅芯」質疑須以科學回應

此外,「銅芯」口罩的防疫功能也廣受關注。雖然抗疫口罩經測試具ASTM一級防護標準,但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創新產品與科技講座教授梁煥方認為,銅雖有黏實、殺滅病毒及細菌功能,但他懷疑口罩表面的銅不足覆蓋整個口罩,而且口罩第三層密度亦不高、銅粒子分布亦不均,故不利捕捉病毒,影響消毒功能。他更表示從顯微鏡觀察到,口罩內的銅粒子為納米銅,而非政府所強調的微銅粒,故有機會影響人體健康。

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則委託實驗室測試,指兩者表現同樣遠遜於政府預期。鄺士山被視為黃絲,也有生產口罩,故被視為有利益衝突,但科學測試本身理應沒有立場之分,城大醫學工程學者胡金蓮便認為,相關測試針對的0.3㎛過濾率為多個過濾用具標準的要求,故有一定代表性。

政府使用公帑資助可重用口罩生產,社會當然關注效益,也不排除部分人為批評而批評。面對質疑,最好的回應就是以科學解釋,讓市民戴得安心。誠如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所指,上述結果不排除與口罩生產的品質控制有關,政府理應委託機構抽查口罩樣本,測試「銅芯」口罩的安全標準。當愈來愈多市民使用政府口罩時,便是對其信心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