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蜆」危及瀕危物種 環境局可考慮設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夏日炎炎不少港人都熱愛到海邊「摸蜆」,既能感受涼涼海風,也能消磨假日時光。部分景點一到假日甚至會擠上逾百港人,但部分遊人「摸蜆」熱點與馬蹄蟹活動範圍重疊,甚至有部分人士將馬蹄蟹當成玩具「掉來掉去」,嚴重影響原有生態環境。港人應如何在海邊取樂時平衡對生態影響,成為不少環保團體的關注焦點。

生態研究完成後,義工會用沙灌滿已挖開的洞,把所有蜆隻放回原處,復原蜆類及泥內生物的居所。(余俊亮攝)

為何保育「馬蹄蟹」?

全球首屆「國際馬蹄蟹日」於上周六(20日)結束。馬蹄蟹的學名為鱟,是古老的海洋螯肢動物,雖然名字帶有「蟹」字,但在生物學上與蟹無關,是蜘蛛及蠍子的近親。根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目前在香港發現的品種為中國鱟及圓尾鱟兩類,其中「中國鱟」於2019年起便被列作瀕危級別。牠們在棲息地受人為干擾、過度捕獲作食用等威脅下,本港近年馬蹄蟹數目已急劇下降90%。

水口灣作為馬蹄蟹在本港的其中一個棲息地,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於2018至2019年間就此進行過19次生態調查,範圍包括記錄馬蹄蟹所在位置和大小、收集遊客掘蜆行為數據等。調查發現遊人掘蜆密集區域與馬蹄蟹活動位置重疊,而遊人進入水口時會途經馬蹄蟹的活動區域。WWF項目經理(海洋保育)彭莉恩指出,遊人可能不慎踩死體積細小的年幼馬蹄蟹,而「摸蜆」時亦會掘到馬蹄蟹的卵,不論其存活抑或繁殖環境均面臨人類威脅。

+2

設生態敏感區 推廣文明摸蜆

現時本港大多郊外地區均對市民全天候開放,好處或是市民可以隨時前往,政府亦不必花費資金管理生態地。然而近年不少郊外景點受網絡的拍攝熱潮帶動,水口灣被冠上「天空之鏡」的美譽後,大量旅客被吸引走向郊區,更直接影響瀕危生物的居住環境。

WWF建議政府在馬蹄蟹密集地區設立生態敏感區,限制遊客進入,同時加強對生態敏感海岸地區的保護,例如外圍地區的摸蜆活動等,以保護馬蹄蟹的野生棲息環境。環境局可考慮從限制遊客人數及活動,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環境的影響。例如當局可參考米埔例子,將瀕危生物棲息地列作自然保護區,以導賞團形式只讓一定人數遊歷水口灣等地,或停止開放供市民摸蜆。

環境局除了可以硬性規定限制遊人活動,亦可向市民多作推廣、教育。近年本港多個環保團體積極推廣環保摸蜆,環境局也能積極配合,例如在熱門摸蜆地以活動形式向市民推廣保育,例如可向市民派發蜆類保育尺,呼籲市民停止捕捉過小的蜆類,以及向市民解說摸蜆的應注意事項,例如應將摸蜆的洞口填好、避免使用過大工具、捕撈過多蜆類等。雖然「摸蜆」是港人假日的受歡迎活動之一,但市民消閒始終需要與生態保育取得平衡,假若保育推廣未及保護馬蹄蟹們,限制市民前往也可謂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