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還葉劉一個公道的評價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選戰初期,葉太受盡冷嘲熱諷,但她不氣餒,努力耕耘,這種體育精神受到廣泛贊揚,她本人也贏得市民的尊重。(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隨着特首提名戰結束,四名主要參選人之中,只有葉劉淑儀未能入閘。對於這個結果,不少人以嘲諷的態度視之,認為葉劉不自量力,但又有多少人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她力戰至最後一刻的堅毅與勇氣?過去香港社會不時以有色眼鏡看待葉劉淑儀,對於這位敢作敢為、勇於擔當的政治人物,香港似乎欠她一個公道的評價。

對於葉劉淑儀,一般香港人會稱她為「葉劉」;尖酸一點的會叫她做「葡萄淑儀」,說她經常妒忌別人、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早些年,有人會嘲笑她的髮型,叫她做「掃把頭」。綜觀香港政壇,被起這麼多花名的政治人物,葉劉淑儀可算是數一數二。

政治人物被起花名,有時未必是壞事,但是外界為葉劉淑儀所起的花名,多數都帶有負面形象,在經常把表面印象當作現實的香港政治生態中,葉劉淑儀恍如一個丑角——常出洋相,更重要的是:注定當不成主角。

世上沒無緣無故的愛,也沒無緣無故的恨,葉劉淑儀的公眾形象如此,的確有其原由。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對葉劉淑儀的認識可能仍然停留在2003年,當年她推銷23條立法時,留着招牌髮型、架着深色墨鏡、塗着鮮紅唇膏,在論壇上舌戰一眾反對者;又或者2015年立法會就政改方案投票時,她卻要「等埋發叔」,錯過了投票支持政改的機會,為此悔恨不已,更在公眾面前灑淚。無論你喜歡與否,葉劉淑儀就是個人色彩如此鮮明、濃厚的性情中人。

只是,對她抱有負面觀感的香港人,又有幾多人嘗試更深入了解這個人?有多少人還記得,葉劉淑儀曾經不是「葡萄淑儀」、不是「掃把頭」,而是工作能力備受社會肯定、民望數一數二的高官?

經過77日競選工程,葉劉淑儀最終沒法入閘。(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時間回到1996年,時任入境處處長梁銘彥因品格問題被勒令提早退休,葉劉淑儀以政務官的身份「空降」,成為香港史上首位執掌紀律部隊的女性。在香港後過渡期的政治敏感時期,她曾兼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組長,回歸後亦順利過渡為入境事務處處長,足見其工作能力備受中英雙方肯定。但葉劉淑儀的事業如何平步青雲,與普羅大眾何干?說到這裏,不得不提的是她任內積極在國際上推廣特區護照,爭取更多國家及地區給予免簽證安排,改變當時不少港人覺得特區護照較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簡稱BNO)次一等的觀感,亦令特區護照成為備受國際肯定的旅遊證件,今天的香港人,其實仍然在享受葉劉淑儀的優異工作成果。

當然,這並不代表葉劉淑儀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官員,因為她的公職生涯亦有不少可議、甚至應該受到批評的地方。但昔日對她的種種責難,有幾多是罵得對?又有幾多是罵得太過?

葉劉淑儀自1998年起晉升保安局局長後,她所面對的重大爭議議題,是居港權問題,並由此引發的第一次人大釋法。1999年初,終審法院審結「吳嘉玲案」,裁定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即使在他出生時,其父或母當時仍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也可擁有居港權。時任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聲稱,有關判決或導致約160萬名內地人湧港,勢令香港的房屋、教育、醫療等不勝負荷,當時她的言論,被一些人質疑是誇大,認為她說謊。其後葉劉淑儀更聯同時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尋求釋法,變相推翻終審法院判決,香港法律界反彈更大,質疑葉劉淑儀破壞香港司法獨立,更觸發首次法律界沉默遊行,令她成眾矢之的。

回想當年,葉劉淑儀可否有更佳處理方法?例如以更謙卑的態度向社會解釋,尋求公眾對政府處理手法的諒解?又或在「吳嘉玲案」有終審判決之先,就先行提請釋法,避免造成人大釋法推翻香港法院判決的客觀效果,減少對香港司法的衝擊?

但是,這些說法都流於事後孔明。不過政治就是如此弔詭,若果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往往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現實惡果。試想,葉劉淑儀當年若因外間壓力,放棄釋法,讓與吳嘉玲情況類似的人士都來港取得居港權,哪怕只有估計的約十分之一即16萬人有資格來港取得居權,香港社會也恐怕將受到相當大的折騰。

葉劉淑儀說今次選舉使新民黨更團結,舉例自己與副主席田北辰過往不時有「拗撬」,但今次槍口一致對外。她又透露未來新民黨會走向中間路線。(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這種「政治正確」與現實之間發生的衝突,另一顯例是2001年的莊豐源案,即父母雙方皆非港人,但在香港產子就可獲居港權的終審判決。要是當年葉劉淑儀再一次硬起來,提請釋法,或許會對香港司法、政治構成重大衝擊,但若可因此堵截其後湧港的近20萬名「雙非」兒童,香港人可以再選擇多一次的話,又會如何取捨?當年痛批葉劉淑儀提請釋法是破壞法治,到底是罵對了?還是罵錯了?

至於葉劉淑儀的人生轉捩點,是她在2002年起推銷《基本法》23條,即《國家安全法》立法一役。必須批評的是,當年葉劉淑儀往往以強勢姿態舌戰反對者,不但令公眾覺得她盛氣凌人,徒添社會疑慮與不滿,而且她在公眾場合多番失言,如指「希特拉都係民主選舉上台」,又說快餐店職員、的士司機等不懂討論有關法例,令本來嚴謹的23條立法,變成幾近意氣之爭。直到2003年7.1大遊行前夕,她仍指很多人上街是為了「假日消閒」,而非反對23條立法,這些無謂的挑釁語言、對社會怨氣的警覺不足,葉劉淑儀顯然做錯,且錯得離譜。

葉劉淑儀的錯,錯在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作為公務員精英骨子裏的傲慢,甚至對民意抱有近乎「偏見」的敵視。只是,當年50萬人大遊行之後,作為問責官員、主責推銷23條立法的葉劉淑儀,最終也負責下台,成為首名辭職的問責局長,由她一力承擔整個政府推動23條立法的失敗。當然,就23條做決策的,顯然不是一個局長而已。我們就算再不滿意她處理23條的表現,也不能否定其擔當。尤其當今政壇,「問責」一詞已極稀罕,如今又有多少不適任的高官坐在高位虛度光陰,遑論如當年的葉劉淑儀般,顯現出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女漢子氣魄?

葉劉淑儀表示自己在「集中票源、排除對手、高票當選、完成任務」這16個字目標之下被排擠。(資料圖片)

不少香港人卻是善忘的,對於當年的葉劉淑儀,印象可能仍停留在那個聲言要「捍衛」自己髮型、態度強悍的前保安局局長,未必記起她的承擔,甚至不斷對她作出尖酸刻薄的批評;而部分年輕一代對葉劉淑儀的記憶,應是她作為新民黨主席、是建制派的立法會議員,亦是連續兩屆擬參選特首,卻又屢戰屢敗的失意政客。但相對她近年的從政生涯,特別是其立法會選舉戰績,這些看法似乎未必對。

葉劉淑儀的政治取向與行事作風,未必人人認同,如她反對以特權法調查高鐵工程超支、反對調查鉛水事件,就被指「保皇」,她穿着皮草被動物權益人批評後,仍高調地穿皮草亮相,亦令不少人再次回想起她的剽悍性格。在政改一役因「等埋發叔」錯過投票而落淚,更是她從政生涯的污點。但正因葉劉淑儀我行我素的作風,造就她鮮明的個性,可能會有很多人不喜歡她,但同時亦贏得部分人讚賞,而且認同她的人確實不少。當她在2007年投入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對上陳方安生,仍以43%的得票高票落敗,其後在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捲土重來,及至2012與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兩度成功連任。她在去年選舉的得票數更超過6萬,成為地區直選票后,票站調查更顯示她的主要票源來自中產區,並非傳統的建制派「組織票」票倉,足見葉劉淑儀即使是一個建制派,亦不能否認她獲得一定選民的支持。

然而,她的政治實力,卻未能助她更上一層樓,雖然葉劉淑儀早在去年年底已宣布參選特首,但其選情一直陷入苦戰,尤其在林鄭月娥宣布參選、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南下表明支持林鄭後,建制派的提名票便一窩蜂地倒向林鄭月娥,冷待葉劉淑儀,令她未能取得150張提名票「入閘」,再次飲恨。

葉劉在宣佈放棄參選的記者會上強調她在77天的選舉工程中,曾舉行137場的選委會面,包括2月8日與金融界的選委會面。(羅君豪攝)

相比林鄭月娥的政治魅力,葉劉淑儀難免會被比下去,不過以她的從政經歷,尤其是她是唯一受過選舉洗禮的建制派特首參選人,她本來就不應該被如此冷待。但縱使如此,葉劉淑儀面對這場近乎必敗無疑的選戰,仍然戰鬥至最後一刻,直至提名期結束前數天,她仍在修改她的政綱,連一些泛民主派的選委在接觸過葉劉淑儀之後,亦覺得她勤力、熟書,表現甚至比其他參選人更好,只是礙於政治立場,未能提名她,有泛民選委更感到,一個如此優秀的人選卻遭建制派冷待,令人覺得很悲涼。這種悲涼感,相信不少港人,無分黨派都會看得見。

無論是葉劉淑儀的支持者或反對者,都不能否認她的人生經歷,就是獅子山精神的最佳現實例子:勤奮、拼搏,更重要是跌倒後勇敢地站起來,遇強愈強。這種性格,可能和她的家庭背景有關,葉劉淑儀的母親是妾侍,年幼時更已家道中落,在那個年代,這種身份受到一定歧視,或許如此,小時候的她已相當懂事,到長大投身政府,獲舉薦到美國進修,主動要求攻讀她不熟悉的工商管理課程,學習新知識。回港後以為事業家庭兩得意,又遭逢丈夫猝逝。一生經歷過不少人生起跌、大風大浪的葉劉淑儀,會就此一蹶不振嗎?

不能否認,葉劉淑儀的公職以至從政生涯,有時的確是流於好勝和固執、對社會的認識亦顯「離地」,面對民意、面對政治對手,未能做到知己知彼,若批評她缺乏政治家的能力,未必為過。而這種特質,是出於她個人的偏執性格,還是只是攀登高位的野心文化氾濫的芸芸案例之一,值得港人深思。

但是,縱使葉劉淑儀是讓人誤解了她,甚至令人覺得她是不適合這個時代的「過氣」政治人物,不過,不能否認的是,至少她的勤奮和堅毅,演活了打不死的獅子山精神,值得不少年輕人效法。而且她雖然選不上特首,但以其政治聯繫和社會影響力,若要繼續服務社會,相信還有很多、很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