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本土派無限分裂 只因「公眾是白痴」?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立法會議員鄭松泰的一段錄音在網絡流傳,錄音中他表示與青年新政只不過是「扮friend」,又指「公眾係白痴」才以為他們是「本土派」,引起社會熱議。事實上,過去陳雲、黃毓民等「本土派」領袖,政治立場一向搖擺不定,與多個非建制陣營先是稱兄道弟,吸走其支持者後便翻臉不認人,鄭松泰此言只不過是再次顯露其「政治菠蘿雞」的醜態而已。

鄭松泰曾在網台節目稱,「沒有黃毓民,我們什麼都不是」。(MyRadio 節目截圖)

新政團為爭山頭 互相攻訐成家常便飯

過去數年,香港政治經歷巨變,新政團不斷冒起,政黨分裂也成為常態。一些自稱「本土派」的政客不時在網台、面書互相攻訐,甚至不惜互揭私隱,醜態百出,這已然令他們部分的支持者心灰意冷。

回顧自2006年社民連成立以來,期間激進派系分裂不斷。在2011年,黃毓民鼓動陳偉業等離開社民連,另組人民力量。及至2012年立法會選舉過後,黃毓民離開人民力量,另立普羅政治學院,與黃洋達的熱血公民過從甚密,期間以陳雲為首的城邦派冒起,三個組織因為政治立場相近,合組成「熱普城」聯盟。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熱普城」與本土民主前線、青年新政等參選,他們也自稱本土派,被視為聯盟,故少有互相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然而,其後熱普城在立法會選舉失利。他們曾矢言要在五區奪得五席,但是屬領袖的陳雲、黃毓民亦告落選,最終只有鄭松泰一人在新西當選;反之,經驗較淺的青年新政卻獲得兩席,這令熱普城中人大感不滿,由是將矛頭指向青政及為青政助選的本民前,與其分道揚鑣。及後,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以師徒相稱的黃毓民與熱血公民的領導者黃洋達竟公然決裂,雙方的支持者更在網上爆發罵戰,這次錄音流出的事件,相信也是因此而生。

鄭松泰「絕密錄音」流出,透露了「熱普城」自去年立法會選舉後出現錢銀瓜葛。(資料圖片)

分裂、搶人、污水戰 為私利非為公義

可以說,所謂的「本土派」只是靠向各個非建制陣營,吸收其支持者後,再不斷分裂另立山頭的「政治菠蘿雞」。回顧近十年的政圈生態,黃毓民等本土、激進政治人物均依靠攻擊傳統泛民而生。在成立新政團後,當利益分布不均,他們自然希望重施故技,藉分裂、搶人、污水戰,奪取領導地位;這手法在短期內或許奏效,然而,隨着政團分裂得愈來愈小,甚至在比例代表制中也難取得一席,在無利可獲的情況下,便成為今時今日一盤散沙的局面。

這些政團分裂、內訌、乃至消亡,從另一個角度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雖然他們對政壇造成了不少破壞,尤其是他們不擇手段的抗爭手法,影響甚深。就像熱普城中人過去曾多次指摘戴耀廷等人發動「佔中」是「佔領光環」,又指佔中會「損耗民氣」,云云。然而,在佔中發起後,他們卻參與其中,未幾,又支持拆大台行動,意圖奪取領導權。

「佔中」也許存在失誤,但部分本土派人士前言不對後語,更令人看清其本質。就如本民前的梁天琦近日又表示,現時本土派很難再派人重奪議席,因此應該與泛民主派合作,不過這種「司馬昭之心」,人人皆可見,又有誰會上當?

這些內鬥攻訐,除了為政壇帶來內耗外,也蒙蔽了社會問題的癥結。這些政團、政黨每每以鬥爭為先,少有為民爭利,令一批過去關心社會問題、保育、社會公義的年青人,捲入無謂的意識形態之爭、乃至被利用作各個「本土派」組織的山頭私利之爭。

在九龍西直選從未敗陣的黃毓民(中),迎來首敗,與敗選九龍東的黃洋達(左)和當選新界西的鄭松泰(右)一同躬躹道歉。(鍾偉德攝)

社會怨氣若未消 偏激主張勢再爆發

可幸的是,「本土派」顯露出各種醜態後,支持港獨、本土派的年輕人,已然大幅減少,中大在本月公布的調查顯示,15到24歲的受訪者中,支持香港獨立的比率只有14.8%,遠比在去年的同類調查中同年齡組別的39.2%支持率為低。原因相信是青年看穿了「本土派」的真面目,所謂的港獨也好、自決也罷,不過是一個幌子,其真正目的,不過是助這些領袖在政壇佔一席位。

縱然「本土派」已開始式微,惟當初造成「本土派」崛起的社會因素仍然存在,就是因為年輕人對貧富懸殊、難以向上流等等的不滿,日積月累的怨氣成為偏激聲音滋長的溫床。故此,無論是政府以至各個泛民、建制黨派,不應因為「本土派」的內訌而沾沾自喜,而是應該更積極地解決各種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從根本上紓解年輕人怨氣,否則就算「本土派」聲沉影寂,年輕人的不滿也可能演化成另一種方式爆發,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