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 法律系畢業生創業 關注學生情緒健康:想幫下一代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根據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未來15年內將出現新興職業,如此同時傳統職業亦會消失。報告預計65%的小學生,將來會從事尚未出現的新工種。現時的生涯規劃能面對未來的變化嗎?年輕一代又可以如何裝備自己和找到自己的職志?
突破機構於上月舉行座談會,邀請年輕人分享尋找職志的心路歷程。當中Matthew(郭梓樂)是修讀法律的大學生,畢業後嘗試過當老師,後來創立關注學生情緒支援的機構「感講」。他說,探索的過程會經歷嘗試和失誤,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整過來。
攝影:顏寧

現行生涯規劃非以學生興趣出發

香港學生的生涯規劃大概相似,都是從現有的職業出發,而非學生本身的興趣為本。Matthew說:「好多中學小學係同你講話,例如而家有10種職業畀你揀,你揀一個。跟住有啲requirement(要求),你就要跟住做𠵱啲嘢。」即使學生喜愛音樂,但在港從事相關行業的前途往往不被看好,學生就只好重新選擇。

然而,這種生涯規劃已無法應對未來的變化。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生更需要認清自己的方向,掌握通用的技能和解難能力,才能回應時代變遷。

找方向要問自己:覺得有冇意義?

首先,學生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標。而Matthew發現目標的過程也是兜兜轉轉:「可能行到盡頭係掘頭路,可能另一個方向先啱都唔知㗎。」

他在大學修讀法律,大部分同學畢業後也當律師,他卻參加了「良師香港」,最初只是想著:「有啲咩可以為香港嘅下一代做呢?」Matthew在一間小學當上老師,班上有一位有自閉傾向的學生,不善與人溝通而與同學起爭執。他開始想:有甚麼方法能讓學生善意溝通,提升他與人相處的能力?

為此,他設計了一套情緒學習卡,發現學生的情況有所改善,體會到教育的意義。對他來說,意義就是驅使他工作的動力:「意義,會令人終於有動力去做所有嘅嘢。」後來,他就聯合創辦了機構「感講」,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情緒教育。即使面對同儕間的比較,他也能堅持自己的計劃:「身邊同學都做緊律師唔知幾多萬一個月,然後自己做緊一間公司可能入不敷支。 不過我諗返轉頭就係,究竟點解我想做𠵱樣嘢、有咩意義。」

「良師香港」的項目經理Theron(莫文韜)分享經歷:「過程入面要重整你嘅目標,點樣轉plan(計劃),唔得再調整。」

過程中重整目標:計劃好唔代表一定做到

認清目標之後,學生又可以如何進行計劃呢?「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的項目經理Theron(莫文韜)分享經歷:「過程入面要重整你嘅目標,點樣轉plan(計劃),唔得再調整。」

Theron參加「良師香港」的計劃時,於一間有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當老師。他說,最初的目標是希望幫助這批學生融入香港社會,又希望能令他們的成績突飛猛進,後來才發現當中跳過了很多步驟:「入到去一個星期已經幻滅,原來要佢哋聽我講嘢,要識得慢慢同學生建立關係先。」後來,他當上「良師香港」的項目經理,看到很多新參加者也遇到同樣的情況:「因為準備好課堂,唔代表就可以教好。就要再諗點解決。」

Matthew(左)勉勵正在尋找職志的年輕人:「用返突破Trial and Error Lab嗰句,嘗試直至找到出路。再加多句,搵到心中重要嘅意義,𠵱個意義可以幫你向前行。」

定下時間表,定期回顧

然而,年輕人轉換跑道是勇於嘗試,也是欠缺穩定,家人少不免憂慮。突破機構高級媒體項目策劃王育娟說:「屋企人成日問搵唔搵到食,好似一種質疑、潑冷水,但係其實背後係出於愛。要學識點樣同上一代bargain(討價還價)、溝通,可能定下期限畀自己,到時回顧吓,做唔到跟住會點做。」

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過程中往往會有失敗和灰心,但也是嘗試的一部分。Matthew勉勵正在尋找職志的年輕人:「用返突破Trial and Error Lab嗰句,嘗試直至找到出路。再加多句,搵到心中重要嘅意義,𠵱個意義可以幫你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