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醫學博物館設網上沙士口述歷史片 重溫本地抗疫史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每當談及武漢肺炎疫情,總令人想起2003年的沙士歷史。近日位於半山的香港醫學博物館雖因應疫情休館,但仍與港人在網上鑑古知今,重溫香港多場抗疫史,從鼠疫、天花,到17年前沙士一眾前線抗疫醫護人員的口述影片,一一在觀眾面前呈現。

香港醫學博物館為法定古蹟。 

海上醫院隔離患者 疫症重災區被夷平​

1894年5月,全球性鼠疫從廣州傳入香港。未幾,疫情橫掃香港,死亡率高達95%,當時疫區主要集中在華人居住地帶如堅尼地城。為隔離患者,港英政府宣佈將醫療船「海之家」(Hygeia)停泊於維港中央,作專門診治疫症的醫院。由於當時華人對西醫治病能力有質疑,引起強烈反感,政府再於堅尼地城一玻璃廠設置臨時醫院,收容及隔離病人。

疫情至同年9月暫告一段落,據官方統計,持續五個月的疫症,至少造成2,500人死亡,當中尚未計算醫院外病發身亡的人士。疫症最嚴重的華人聚居地──太平山街一帶最後則被夷平,遺址變成今天卜公花園。

一百年前隨處可見的老鼠箱,現在只能在醫學博物館見到。
在醫學博物館不選的卜公花園,當年是居民聚居地,不少人因鼠疫死去,當時政府便將整區焚燒。

聘西醫學生任政府細菌學專家助手

香港醫學博物館資料顯示,港英政府在疫症後聘請當時香港西醫學院的畢業生以及高年級學生,擔任政府細菌學專家助手。他們當時負責解剖及檢驗維多利亞城收集而來的老鼠,以監控鼠疫,單單在1907年4月至9月,便收集近19,500隻老鼠作研究用途。

香港醫學博物館所在地與鼠疫有密切關係。博物館前身為細菌學檢驗所,是港英政府因應十九世紀末香港爆發的鼠疫而建,屬於香港第一所專為公共衛生而興建的臨床化驗所。

醫學博物館於1996年開館至今。

曾出產牛痘疫苗抗天花

這座臨床化驗所亦有記載當年香港應對天花疫症的歷史。十八世紀末,香港已有天花感染個案,並於三十、四十年代,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自細菌學檢驗所於1906年啟用後,一直為香港市民提供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病毒。

上載沙士始末至facebook專頁

不過,若談及本地抗疫史,最令人有印象的必然是2003年香港非典型肺炎(下稱:沙士)一役。香港醫學博物館內特設沙士展區,解說當年淘大花園的疫情、被視為播毒元兇的U型聚水器,以及社區超級帶菌者等本地公共衛生重大記憶,博物館目前更把展品及展板上載至社交網站facebook專頁,供網上展覽。

醫學博物館的展板。

沙士口述歷史資料庫 「為將來應對同類挑戰作好準備」

其中為沙士十周年而設的沙士口述歷史回憶資料庫,更是珍貴。2013年,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探訪一系列人士,記下他們的當年抗疫經歷及汲取的教訓,在武漢肺炎疫情日見嚴峻的今日讀來,更是百般滋味。參與沙士口述歷史的前線抗疫人士,包括時任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許樹昌教授,他回溯威院8A病房內的爆發情況,時任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顧問醫生殷榮華醫生,亦有憶述當年深切治療部所面對的超負荷狀況,種種畫面仍然令人歷歷在目。

網頁上亦有寫道,「眾人的反思透過『沙士口述歷史檔案』留傳後世,為我們將來應對同類挑戰作好準備。」在今天重看17年前的影片反思,實在叫人倍感唏噓。

香港醫學博物館沙士口述歷史檔案精選

香港醫學博物館為法定古蹟。 (資料圖片/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