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藥物資助機制現缺口 病人難準時服藥 為省藥費需拖針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阿康患有白賽氏症及罕見病葡萄膜炎,他雙眼因長期服藥,令眼壓過高,眼球在兩年間動了30多次手術,現時只剩下兩成視神經。他想定時用藥控制病情,可是在現時藥費分擔機制下,他無法領足醫生處方的藥物數量,只能每月領藥一次。如遇上公眾假期藥房休息,結果只能延遲幾日用藥。他極擔心因此影響病情,隨時失明。另一位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的阿勤,他的爸爸患有同一種病,亦曾因無法負擔昂貴藥費,不得不減少用藥,頂着痛症工作。
2019年,政府檢討藥費分擔機制,整體對病人的藥物資助額提高約四成。不過罕見病聯盟去年至今年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機制改善後,仍有不少缺乏人性化規定,其中之一是病人領藥過程繁複,隨時延誤治療過程。
攝影:黃舒慧

這天相約阿康在尖沙咀鐘樓旁的樹蔭下做訪問。下午時分烈日當空,面前的阿康頂着太陽。他用手擋一擋紅腫的雙眼,問坐在對面的記者可否與他調位,「我對光比較敏感。」他說。

阿康今年28歲。11年前,一日他突然眼冒白煙,「好似落巴士眼鏡起霧。」(黃舒慧攝)

服類固醇十年 身體機能如90歲

阿康今年28歲。11年前的一日,他突然眼冒白煙。他跑去門診看病,醫院當日立即轉介他到專科,醫生看了一眼,只拋下一句話:「你這個病沒有十年都醫不好。」阿康隨後確診「白賽氏症候群」,從此他人生被改寫。白賽氏症引發身體諸多炎症,疼痛難耐,其中包括罕見病「葡萄膜炎」——眼球內組織發炎。阿康多年來須靠類固醇治療,惟長期服藥下,他身體多處出現問題:骨質疏鬆、血壓高、氣管薄,近期更引發哮喘,「醫生說我身體猶如90多歲的老伯一樣。」

他雙眼因長期服藥而令眼壓過高,兩年間眼球動了30多次手術,現時只剩下兩成視神經,「如果連這兩成都沒有了,我隨時失明。」阿康身體狀況每下愈況,多年前,醫生建議他注射專治葡萄膜炎的藥物「生物製劑」控制病情,但每支索價約1.5萬元。

下午時分烈日當空,坐面前的阿康正面對着太陽。他用手擋一擋紅腫的雙眼,問坐在對面的記者可否與他調位,「我對光比較敏感。」他說。(黃舒慧攝)

兩年花約40萬購藥 七旬父為賺藥費不敢停工

用藥後,阿康感到身體狀況穩定。不過由於當年藥物未被納入「自資購買醫療項目」,他須自付藥費,兩年藥費累積下來達40萬。父母為了替他支付藥費散盡錢財,一家三口的戶口只剩下幾萬元,「我家算是窮,爸爸現在差不多70歲,還要做地盤,不能停下工作。」

醫管局向有需要病人主要提供兩類的經濟援助,分別是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為病人提供援助以應付一些「自資購買醫療項目」或新科技的費用,但超出醫管局資助範圍的昂貴自費藥物或不屬安全網範圍內,病人需自行承擔藥物費用;至於關愛基金則為未被納入社會安全網的病人提供援助。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經濟審查機制自2019年起優化機制,如未婚病人由連父母資產計算,改成當一人家庭計算,整體藥物資助額提高約四成。

阿康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為了減輕眼部發炎徵狀,他需隨身帶備不同眼藥水。(黃舒慧攝)

機制下須分開領取藥物 病人憂延誤治療

去年,生物製劑被納入葡萄膜炎病人的藥物資助範圍,阿康獲得全額資助。理應放下心頭大石的他,卻依然不安心。全因資助規定,病人最多每次只能領取一個月的藥物數量;換言之,如醫生向病人處方了四個月的藥物數量,病人還是需要每個月到藥房一趟,以領取該月的藥物。阿康感到極疑惑,「每領一次藥要特地請假,如果當日碰巧是紅日,就要延遲幾日先有藥。」他說,「正常食藥都要準時啦,這樣是否搞死病人?」

受機制局限的,還有阿勤一家。5年前,阿勤因左邊盤骨疼痛求醫,其後確診遺傳自爸爸的「強直性脊椎炎」。嚴重時甚至無法動彈,只能躺在床上一整天。醫治強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每支針索價約7,500元,一年下來動輒花費十萬。阿勤目前在醫管局任職,可獲全額資助藥費,但阿勤爸爸的待遇卻截然不同。

阿勤爸爸多年前曾申請藥物經濟援助,惟當時醫療援助項目經濟審查機制門檻仍高,他一年只獲批3,000多元資助,阿勤大嘆,「連一支針都買不到。」

今年31歲的阿勤,5年前因左邊盤骨疼痛而求醫,其後確診遺傳自爸爸的「強直性脊椎炎」。(黃舒慧攝)

無法一次過出資藥費 病人須減藥忍痛

政府自去年起降低藥物經濟審查門檻,阿勤爸爸獲提高資助額,每年只需自資約1.5萬元,餘下部分由基金承擔。 不過阿勤說,「機制規定要先付清自資的1.5萬元,政府才付餘下的藥費,不能與政府每月平均支付。」一次過付清藥費的規定,對於家中有兩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來說,仍是龐大重擔。「家中真的付不起這筆藥費,要分開支付,醫院因為我們沒有支付全額,繼而折衷地給藥。本來應該2個星期打一針,現時爸爸就變了3、4個星期才打一針。(俗稱拖針)」從事的士司機的爸爸,有時痛症發作,無奈下只好停工。

醫治強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每支索價7,500元,一年下來動輒花費10萬。(黃舒慧攝)

罕見病聯盟:機制仍欠人性化

罕見病聯盟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期間,訪問了13位去年成功申請藥物資助的患者。調查發現,縱使政府在2019年檢討了藥費分擔機制,但機制仍欠人性化。

罕見疾病聯盟倡議及傳訊主任賴家衞指,在現行共付藥費機制下,病人需先付清其承擔比例的全數藥費,餘下部分才由政府資助,病人或會因一次過支付巨額藥費,而令現金周轉出現困難,故會選擇「拖針」(即減少支付每月自資藥費以領取較少藥物,拖延用藥時間)。賴家衞認為,延遲用藥會影響病人生活質素,建議政府跟病人同期支付藥費,避免病人一下子承擔巨大財政壓力,「因付不起藥費而要拖針完全不理想。病人逼於無奈下只能買少藥,拖長治療期,其實與醫生的醫療判斷背道而馳。」

另外,賴家衞亦表示,每個月領一次藥的做法,令病人費時失事,他建議政府及醫管局能以人性化角度向病人提供協助之餘,亦盡快向病人及藥房提供清晰指引,供公眾了解基金的實際運作情況,保障病人生活質素,「政府的確有改善罕見病病人的待遇,但如果一些枝節位做得不好,對病人權利來說亦是一種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