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劏房戶愈住愈窮 一家四口13年五度搬家:鑽牆一個窿收$500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本港經濟尚未從疫巿恢復,但劏房越租越貴。有關注組織比對最新葵涌區公屋與不適切居所呎數與租金差異,發現劏房月租中位數近6,000元,較劏房租管研究工作小組早前公佈的同類指數高出23%,租戶更要承受業主加租及迫遷等壓力,有一家四口因環境惡劣,13年來五度搬遷,住過無數奇則單位,包括走廊沖涼房及木板劏房,甚至被業主濫收「鑽牆一個窿收$500」,租金越來越貴,促政府增加房屋供應。

葵劏房居民大聯盟今日(3日)公佈區內不適切居所調查結果。(莫家文攝)

劏房人均居住面積呎數與監倉相約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年6至7月訪問156名葵涌區租戶,當中公屋租戶及不適切居所租戶各佔一半,後者以私樓及工廈劏房單位為主。調查發現,不適切居所的租戶今年6月租金中位數為$5,948.6,較今年租管研究工作小組今年3月公佈的全港劏房月租中位數$4,800,高出23%,而葵涌區呎租中位數為$46.8,亦較租管早前調查的每方呎$38.7(每平方米$417)高出20%。

調查以同區不適切居所租戶與公屋租戶作比較,發現前者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51平方呎,較公屋租戶的92.9平方呎減少81%,環境與懲教署集體囚倉人均面積49.5平方呎相若,以公屋一人家庭住屋單位中位數160呎計算,已經超越葵涌區一至四人家庭不適切居所面積中位數。若兩者以租金中位數作對比,不適切居所租戶較公屋租戶多交$3,531.8,租金所佔家庭開支分別為18%及45%,相差達27%。

面對擠迫環境及高昂租金,不適切居所租戶的壓力指數中位數達6.4分,較公屋租戶的3.7分高,當中有73%受訪者有中至重度抑鬱,精神壓力幾近爆煲。

居劏房爸爸:越住越貴 業主亂收費

現年35歲的程先生,08年與妻子結婚後開始搬出來租住劏房,為了增加一家四口活動空間,13年來五度搬遷,租金亦由最初不足100呎的$4,500升至現時180呎單位的$6,600,其間遇過奇則劏房,例如劏房格以木板作間隔,可清晰聽到鄰居談話,亦租過沖涼廁所另設於走廊的劏房,「鄰居返嚟開大閘入走廊,如果無閂好門,隨時睇到我哋沖涼。」他又指劏房業主懶理維修,卻胡亂收費,令佢哋不得不搬走。「試過爆鹹水,全屋浸水要拖床同箱出屋外舀水,業主無理,只係叫地產代理同我講當月減租……另一間劏房業主話我喺牆上鑽過兩個窿,一個窿收我$500,喺按金內扣除。」

另一名劏房戶婷婷,一家三口居於一劏三、面積不足100呎的劏房,由於空間有限,房內放置碌架床後,傢具或電器須「層層疊」,洗衣機上方加擋板以便放置冰箱,家人洗衫時要由下格床走至床尾放衫,若冷藏食物放冰箱,更要走上上格床,平時食飯一家三口必須分開,丈夫開摺枱自成一角,她與兒子坐在床上用膳,其間只要其中一人便急如廁,沒有封頂的廁所玻璃門會飄來異味,「聞到臭味就食唔落。」無奈全家尚未能輪候公屋上樓,只能無了期等待。

聯盟促限制租金加幅及增加公屋供應

帶同兩名兒子租住劏房的阿麗,輪候公屋超過六年,但仍未見到上樓的曙光,她目前租住葵涌一間連水電費連月租約$8,000的劏房單位,生活捉襟見肘,「為慳水啲衫手洗,半夜熄冷機開風扇。」買餸亦為了慳錢少買肉或魚,並向兩名兒子講解省食省用的原因,對小朋友過早承受貧窮的滋味感到內疚。

聯盟引述劏房租管研究工作小組早前提出的調查報告指,建議租金加幅上限為15%,惟基層租戶擔心住屋支出越升越高,反建議加幅限於3至8%,亦應設立起始租金;同時針對不適切居所住戶面對的困難,簡化租金津貼措施及向社福機構增撥資源設立社工隊,提供情緒支援服務;長遠亦應增加公屋興建量及訂立住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