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投資失利露宿 患癌術後欠債逾十萬不放棄 用平底鍋反抗命運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先生,你𠵱家要立刻做手術切咗條腸,如果唔係你會冇命。」醫生冷靜地通知家明(化名),仿佛不帶一絲情感。家明的心直直地向下沉,像從船上被釋放的船錨,帶著身體沉到靈魂觸碰不到的地方。原來人的崩潰是在一瞬間的,也是在那一瞬間,家明成為了深淵的一部份。一想到手術後可能要帶着「結腸造口袋」(俗稱的「屎袋」) 繼續生活,過去一切為生活努力的打拼好像都顯得徒勞無功。
《同路舍無家者系列之三》
撰文:何大寶 (同路舍個案工作員)
編輯:黎凱容 (同路舍員工)

對比一般人,無家者求診時會遇到的困難更多。圖中非當事人。(同路舍提供圖片)

長期病患影響的不僅是身體 還有心靈

家明已年過六十,在餐飲業打滾多年。他曾於多間高級餐廳擔任要職,但在失業、流浪街頭,以及長期病患的影響下,生活變得支離破碎。現在他正接受同路舍的過渡性住房服務。家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患上癌症,而事實上成為大腸癌患者,同時也代表他作為廚師的能力已被剝奪。在接受化療的期間,身體內外的傷口其痛難言。他失去食慾、嚴重嘔吐,更有味覺失調的問題。當時家明躺在病房裡面,看着旁邊的病人換完一個又一個,有的康復出院,有的卻連一聲再見也說不上。他一邊在醫院看着人生百態,一邊忍痛完成治療,但這並不代表情況有所好轉。雖然身體再沒有即時的危險,但其他問題卻逐步浮現。大腸被切除使消化能力下降,加上食慾不振和化療,家明的身體一下子瘦了一個圈。更嚴重的是肌肉流失,他曾經可以輕易拿起一個炒鍋,現在這變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喪失工作能力僅僅是冰山一角。龐大的醫療費用及開支令家明的生活百上加斤。約八個月的住院服務為他帶來逾十萬的債務。儘管他有綜緩的幫助,生活依然非常艱苦。有人告訴家明,叫他好好休息,並努力接受物理治療,事情便會慢慢地好起來。現實是,那些「努力接受治療」的話,都是沒有相同經歷的人提供的「寶貴意見」。試問有誰得過癌症後,身體可以回復到患病前的狀態?治療只不過是「延命」的代名詞。再說,在金錢的遊戲裡,生命是何等的廉價──缺乏金錢也代表你不配有全面治療。

烹飪是家明的根,不誇張的說,煮食就是他的命。雖然大腸癌剝奪了大部份煮食所需的能力,但家明從來沒有放棄過任何烹飪的機會。(同路舍提供圖片)

跨過無家困難 卻被癌症再度擊倒

海面的波浪起起伏伏,變幻莫測,而家明的一生也像如此,他經歷過不只一次的大起大落。在面對現實各種刁難時,他靜靜地應付着,奮力掙扎,才不至於被時代的巨輪輾碎。他年輕時本來有一份收入不錯又穩定的工作,卻因投資失敗,所有財產化為烏有。不僅是親朋戚友避之則吉,感情、事業、名聲,一切也都無法挽回。身無分文的他回到熟悉的灣仔,那個以前工作的地方,但身分已變成無家者,需要露宿街頭。在無家的過程中,他受盡路人的冷眼,還有偶爾遇上昔日舊同事時那種難堪和無助。不過也是在經歷無家的大半年中,家明成了一個固執的人,他堅持要走完自己的路,對自己負責。在機緣巧合下,家明受邀離開香港到外地打拼。他憑着多年的餐飲工作經驗,為餐廳提供顧問服務,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結束了沒有意義的漂泊。可是命運也是如此可笑,在他終於再站起來時,突如其來的癌症再次把他擊倒。

雖然痛苦 但依然活着

過去家明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雖然非常痛苦,但仍沒有放棄。他願意繼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其創造出意義。第一次挫敗過後,家明在外地重新建立自己的事業,也默默地把賺來的金錢轉帳給家人,盡可能彌補過往的錯失。而這一次他也沒有放棄。他聽從醫生的建議,每天努力進行健體操,用物理治療讓身體機能回復到一定的程度,儘管每一個動作都非常費力,也伴隨着各種痛楚。家明也嘗試去找一些工作,努力為生活尋找更多的機會。

他也不曾放下自己喜歡的事。烹飪是家明的根,不誇張的說,煮食就是他的命。雖然大腸癌剝奪了大部份煮食所需的能力,但家明從來沒有放棄過任何烹飪的機會。本來半小時可完成的菜色,現在需要多一倍的時間才可完成,但那不阻家明去「尋根」。偶爾我們會看到家明滿頭大汗地出現在同路舍中心,手上捧着滿滿的菜餚。豐富的味道,蘊含着他對煮食的熱情。在他身體狀況不錯的那幾天,他會到徒弟的餐廳幫忙,繼續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其他人。或者一雙手,一把刀,一個平底鍋,一頂廚師帽,就是家明活着的證明,也是他反抗長期患病的武器。

家明跟我們說,陳百強的《一生可求》是他最喜歡聽的歌曲,每天都會放在手機循環播放至少十次。「迷惘裏永遠看不透,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可能這種生命的起伏已經成了家明的一部分,但他仍然堅毅地活着。「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們可能脆弱得聽一句話就淚流滿面, 有時,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咬着牙走了很長的路。」 來自法國文學家莫泊桑的小說《羊脂球》的這一句話好像就是家明的寫照。現在他還會回到熟悉的灣仔,乘搭渡輪橫渡維多利亞港。他會聽着《一生何求》,期待着還要去完成的事。那為了自己活着的勇氣、那反抗命運的精神,在起起伏伏的海浪中閃爍着。

四成無家者有長期病患 求診困難重重

長期病患在無家者社群中相當普遍。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指出,近四成無家者個案受長期病患困擾,主要需覆診的專科分別為內科(12.2%)、精神科(7.9%)和骨科(4.5%),另傷外身體殘佔15.5%。而缺乏適當的住所會令他們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差,另外加上不同天氣狀況,大風大雨、大暑大寒;環境衞生等問題,讓他們的狀況雪上加霜,令康復進度減慢,甚至讓病情惡化。長期病患本來已為病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無家者的污名問題嚴重,使他們精神狀況變得更差。

另外,對比一般人,無家者求診時會遇到的困難更多,如無法提供地址、沒有手機聯絡號碼,以及缺乏對本港醫療系統的全面認知。長期病患者在離開醫院的一刻,就只剩下自己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在沒有完整的精神護理服務下,患者的精神健康很容易受到影響。如果政府願意加強對長期病患者的精神護理,將讓更多人真正健康地走出病患。我們認為有效地改善香港的醫療系統,如提供醫療車到點服務和探訪服務可以讓無家群組受益。這不但是為有特別需要人士提供醫療服務的第一步,同時也為整個香港醫療系統寫下未來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