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邀馬來西亞建築保育專家和藝術家 辦工作坊記錄北角故事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不論是昔日熱鬧的工業區,還是在街上的舊式招牌、霓虹燈牌,隨著城市發展,舊有事物和風景逐漸消逝。我們可以如何記錄現在和呈現過去?
有團體請來馬來西亞的建築保育學者和藝術家,於11月底、12月初連續兩個周末舉辦工作坊,帶公眾游走於北角的大街小巷,發掘社區歷史和故事。

甚麼是「mapping」?

「社區文化記錄工作坊」由香港發展局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資助,並由香港建築師保護學會和 iDiscover 聯合策劃。活動的英文名稱是「Creative Mapping Workshop」,「mapping」是甚麼意思? 

iDiscover的項目經理Tiffany說,其實是指「cultural mapping」,意即記錄社區文化的方式,而mapping的呈現方式不局限於地圖,可以是相片、影片或是文字。這次他們特地請來馬來西亞的建築保育專家Janet Pillai和Laurence Loh,分享記錄社區文化的方法和心得。另外還請來攝影師、創意寫作家、插畫家和製作人,帶領參加者完成作品。 

攝影師王昕甯是今次計劃的導師之一,她的作品關注身份及城市地貌議題。(由iDiscover提供)

Tiffany說,希望藉著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記錄社區,並了解社區歷史的方法:「呢個活動最初目標係中學生參加,同過一啲通識老師傾嘅時間發現,佢哋其實冇咩時間教,可能都係帶佢哋去參加一個導賞團就學咗。」Tiffany說,預計工作坊完結後將於明年舉行展覽,展出參加者的作品。

過去,插畫家慧惠也曾擔任社區寫生活動的導師。這次,她也會和參加者一起記錄北角故事。(由iDiscover提供)

已消逝的北角故事  

以藝術品的方式訴說北角故事,因為他們想記錄當下的北角之餘,更想重新呈現已消逝的風景:「北角好多嘢都已經冇咗,有啲嘢唔existing(仍然存在),如何可以呈現到?」

除了為人熟悉娛樂設施,皇都戲院和新光戲院之外,北角曾經還出現過遊樂場。(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北角有如小福建

首個周末,參加者將遊走於北角,發掘有趣的故事。Tiffany說,很多人對北角的印象停留於「小福建」,其實昔日更是與東南亞貿易的地方,「就好似渣華道,其實係講緊印尼嘅爪哇,春秧街都有一啲賣東南亞食品嘅小店。」除了為人熟悉娛樂設施,皇都戲院和新光戲院之外,北角以前曾有遊樂場。他們會走訪這些地點,了解北角的社區歷史。之後,參加者將會分組製作作品,發掘早已消逝的北角故事。

活動資料:

Creative Mapping Workshop 社區文化記錄工作坊——北角篇
日期:2018年11月24、11月25日、12月1日、12月2日
時間:10:00am-5:00pm 
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