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點頭】退休阿伯一日一可樂亂吃藥 少男耐心聽講故改變了他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73歲的施海濱與23歲的李子軒走在路上喧寒問暖,子軒拍了一拍施伯膊頭,狀甚老友,問道:「近來如何呀?」施伯笑笑回應說:「幾好啦。」年齡相差半世紀,這對忘年之交,因數個月前的義工計劃而相識。那時子軒經常上門探訪施伯,又提點對方要定時吃藥,毫無血緣關係的兩人漸行漸近,相處起來更像對父子。

賽馬會聯同YWCA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舉辦「長幼情」跨代共融計劃,計劃找來區內長者及各大院校的學生,透過一系列的社區活動,加強長者和年輕人之間的連繫,促進跨代間的溝通和接觸。其中一對透過活動認識的長者及學生,正是施海濱與李子軒。

他們聊聊近來到哪裡健身、又聊聊游水泳姿,施伯(左)子軒(右)這對忘年之交,其實幾個月前才因義工計劃而相識。(黃文軒攝)

一日喝兩罐可樂 最終患白內障及糖尿

施海濱當貨車司機近40年,每天喝兩罐可樂開工。一天他如常揸車,突然眼前一黑,他嚇得急忙把車駛進停車場。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患上白內障和糖尿病。他因病提早退休,生活頓變百無聊賴,常邊喝可樂邊看電視便度過一天。

頽廢日子過了八年,直至有一天,社區中心的社工建議他參加讓大學生上門探訪的計劃。本來他不願見人,但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半信半疑參加,結果認識了來探訪他的子軒。

施海濱今年73歲,患有白內障及糖尿病,現時每三至四個月要覆診一次。(黃文軒攝)

由默不作聲到打開心扉

李子軒今年23歲,就讀大學護理系3年級。他倆初次見面,是在社區中心一隅。子軒憶述當時尷尬場景:「施伯伯坐在一旁,不太作聲,我內心有點怕,心想探訪怎麼辦?」第一次探訪,子軒到施伯家中,知道他有「一天一可樂」的習慣,又將所有藥物放進同一個藥袋,不按量吃藥,於是跟他解釋無糖可樂的壞處,以及講解擺放藥物方法,慢慢走進施伯的心房。

施伯退休後,最高峰有174磅,去年今日還要披上毛衣保暖,晚上更咳個不停,精神及身體狀況都很差。認識子軒後,他戒掉一日一可樂的習慣,改為五天才喝一罐;又主動每週前往健身室做運動,短短幾個月他已減去近20磅,昔日的「可樂肚」亦消失。

施伯每週前往健身室做運動,短短幾個月他已減去近20磅,還練出一身肌肉。(黃文軒攝)

護理系學生:與長者相處要有耐性

妻子、女兒都勸不聽的施伯,子軒為何成功說服?子軒說,他曾到老人科實習,經驗告訴他,保持耐心是應對長者的最佳方法。「很多年青人聽到老人家講歷史,就會覺得很煩好厭,但只要你有耐性,其實也可從他的故事,了解他現時的生活。」他利用學科上累積的知識,耐着性子地教導施伯,「很多長者不懂得如何與醫生溝通,例如吃藥後有副作用,他們不會跟醫生反映,所以我跟他說,應該要告知醫生服藥後的身體狀況,好讓醫生能適當調教藥物份量。」

在計劃以外,子軒與施伯不時聯絡,關係親密得如兩父子。(黃文軒攝)

施伯笑道:「慢慢聽佢哋講,我都脫離咗孤獨生活。佢教我屋企啲嘢要執,好啦我又幫手執,本來我都唔執嘢嘅!」計劃在兩次探訪後完結,不過在計劃以外,子軒與施伯仍不時聯絡,關係親密得如父子,子軒也笑說:「阿爸有咩唔明就教佢囉,我哋唔係朋友咁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