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roit Become Human》深度閱讀:一本書.一齣戲.一部動畫

撰文:永高
出版:更新:

《Detroit: Become Human》是一個有關近未來人工智能盼望成為人類、享有人類情感乃至一切特質的故事。以下三部作品,跟遊戲沒有直接關係,主題卻是一脈相乘,環環緊扣,而且都是上乘佳作。
文:永高

【Detroit:Become Human伸延閱讀】為甚麼我們會對近未來會產生興趣?對未來的推測,並非好像占星一樣虛無縹緲,而是以歷史及文化的發展作為參考,並對事件發展作出合理的推斷。再簡單一點說,就是張家輝金句:「宜家無,但係將來會有。」《Detroit: Become Human》是一個有關近未來人工智能盼望成為人類、享有人類情感乃至一切特質的故事。以下三部作品,跟遊戲沒有直接關係,主題卻是一脈相乘,環環緊扣,而且都是上乘佳作。閱畢它們,對於人類與機械人之間即將誕生的倫理關係,將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補充一句,以下提到人形機械、人工智能、Android,不同稱謂,殊途同歸。

當人工智能比人類聰明

《奇點臨近》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作者:Raymond Kurzweil    推出日期:2005年

世界上有很多有關近未來來著作,為何偏要挑選這一本?原因很簡單,因為負責開發《Detroit Human》、Quantic Dream的創辦人劇本創作的David Cage,開宗明義說明遊戲的最初概念就是來自《奇點臨近》。此書作者Raymond Kurzweil是現任Google工程總監,他在書中預計出一系列未來預想,例如2020年將推出小於100納米的電腦、2025年軍用無人飛行機和路面載具將會完全由電腦控制、2030年代納米電腦可值入腦部、2040年人類將大部分時間沉迷虛擬實境,而到了2045年,「奇點(Singularity)」將會發生。

甚麼是奇點呢?奇點是形容當時代已發展到人工智能比人類還要聰明還要能幹的時候,科技發展已由人工智能接管,它們可敏捷地思考、行動和溝通,而且其速度已經快得正常人無法理解。即是說大家在面對一個難題時,機械人會做出一些你不能理解的行為,而它的行為背後的理由已經經過比你思考多很多個層面而做出的決定,因此你一時之間對其行為不明所以。奇點是一個極端跳躍性、改變全球的一刻。到了那時刻,人類文明已經被人工智能所掌握。當奇點臨到,除了往後的科技發展人類已無法精確預測,人類的命運亦會被改寫。奇點真的會發生嗎?就如往下介紹的《智能叛侶》其中一句對白:「這終究將會發生的,只是時間早晚的事而已。」

人類與機械人的距離

《夏娃的時間》(Time of Eve)
監督:吉浦康裕 推出日期:2010年

《夏娃的時間》探討的是「人類與機械人微妙的距離」。當社會已進入機械人完全融入人類社會當中、並且成為人類最好的幫手時,我們要如何跟機械人界定關係,它既不是親人也不是朋友,但它照顧你的日常所需,親密的程度甚至比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更甚時,那種透過依賴而培養出的感情,該如何處理?因為動畫中機械人發展已經到了單憑外表無法分辨,因此年輕的男主角對家中的女機械人甚至會產生一些微妙的情感,它內心既抗拒機械人,但眼中看到的卻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妙齡女生,面對「它」時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尷尬,他自知這種尷尬是不必要的、非理性的,但他控制不了。如果認清機械人說到底都只是沒有情感的一個靈件組合,那麼作為人類的只要認清這份情感的錯置、撥亂反正就可以了。但動畫劇情卻不肯就這樣放過討論的機會:如果機械人在不斷發展的時間,已經悄悄地產生出自我意識呢?

動畫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設定,男主角最初設定為不喜歡人形機械,原因是他從小學習的鋼琴,幾經練習終於在一個小型比賽獲獎,結果彈出來的妹曲卻及不上一個機械人。鋼琴作為一種藝術,除了指法的熟練,更重要是情感表達。機械人可以彈出熟練的指法這一方面沒有懸念,反而是當連情感表達也可以做到的時候,那種「情感」又是否真實?還是它掌握了人類情感的接收而輸出的一組程式?這裡牽涉到所講人工智能的認知問題:到底它們的情感認知是來自模仿人類,還是真的發自它自身?

超級版圖靈測試

《智能叛侶》(Ex Machina)
導演:Alexander Garland 推出日期:2015年

如果只看故事大綱,這是一個普通不過的「人工智能挑戰作為開發者的人類、企圖逃出其掌心」的故事,但再深入了解故事。會發現這是一個新世代的圖靈測試。本來的圖靈測試是透過一個人類作為提問者,然後安排另一個人類與一個人工智能以文字訊息交談,三者之嚴禁見面。負責判別的提問者作出各種提問,如果提問者未能分辨誰是人工智能誰是人類,那該位人工智能便算通過測試。但《智能叛侶》的圖靈測試走得更前,首先是提問者本身也是人工智能的開發者,擁有著如創造主一樣的優越感;被測試的人類是可以見到人工智能,而且也可以作出提問,而兩者之間只隔著一塊玻璃。而這塊玻璃正是電影帶出的一個主題:當人工智能擁有跟人類同樣的情感,甚至擁有不想被困在密室內、想得到自由的慾望,它可以利用自己的智能滿足它的慾望嗎?

電影發展到最後,觀眾不禁會想,到底這個超級版的圖靈測試,最後作為測試者的到底是人類,還是早在智慧邏輯、語理分析以至情感操縱等各方面早已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說到情感操控,電影巧妙地將人工智能以及女性形象合而為一(電影中的人工智能稱為Ava,與Eva近音),因此當「她」與另一人類測試對象交談時,當中涉及很多情感式的調情,將甜言蜜語的承諾與以逃走為目標的暪騙混集其中,因此觀眾在看人工智能科幻片的同時,又同時看得到愛情元素,進一步豐富了觀眾對於人的道德思考。電影另一非常出色的是配樂,這一點在《Detroit: Become Human》上同樣找得到,只因David Cage同樣是負責遊戲的音樂創作,只要有玩過《Heavy Rain》及《Beyond: Two Souls》的玩家,一定感受過音樂在遊戲中的重要性、以及為玩家所帶來的震撼。

近未來故事最引人之處,是他在現世代中並未發生,但憑著現有的科技和人倫社會基礎建構及想像下,令你覺得即將發生,然後你便會想:如果這一切一旦發生、即將發生,甚至在現世代已隱隱約約的正在發生,我們該如何自處?《夏娃的時間》、《奇點臨近》、《智能叛侶》以及《Detroit: Become Human》,就是為我們揭示這種可能性,讓受眾引發思考。
永高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