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過節 & Cappelletti

撰文:林紋蔚
出版:更新:
我抹一把冷汗,心想:食一粒小餃子竟可以如此執著…我想,這種愈來愈罕有的意大利式團年飯,應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林紋蔚
要包小如女生姆指頭的 Cappelletti,每一個程序都有嚴格規定。包錯了,要受罰的!

今年是我在意大利的第十年。離鄉別井愈久,每逢華人節日就愈懷念從前的過節氣氛。

 

可幸的是,意大利雖然沒有農曆新年或元宵節,但對過節的重視,卻十足如華人般,彷彿大家身體裡都流著同一種血液、傳統:過節團圓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在意大利沒有一個節日比得上聖誕節的團圓飯。連諺語都有說:「Natale con I tuoi, Pasqua con chi vuoi. 聖誕節陪親人,復活節陪你想陪的人。」

今年92歲的Nonna Bice(Nonna即婆婆或祖母),聖誕節前一個月就開始忙翻,忙著為二十人大家庭的團圓飯,準備所有佳餚,尤其是包小餃子Cappelletti,這是團圓飯必備的食品。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吃到婆婆做的Cappelletti,腦海深處的一個抽屜忽然被打開了,是鄉愁,裡面放滿了令人懷念、皮薄饀靚的港式雲吞,這些年卻只能在回憶中懷念。

Cappelletti,就是意大利版雲吞,但體積更少,如女士們纖瘦的姆指頭,是甚考功夫、甚需時間製作的一道波河低地的傳統菜(Po River 是意大利最長和最重要的河流)。饀料沒有蝦粒,而是炆爛(Stracotto)的牛肉和豬肉,需炆煮三日三夜,準備好饀料,才可以開始馬拉松式的包餃子過程。

薄皮由麵粉加蛋拉成麵皮,用輪刀把麵皮切成約2.5x2.5厘米的小四方形,再把饀料逐一填滿每個四方格,然後一個個包成小帽子形狀(Cappello),因而得名 Cappelletti。

這意式小雲吞的吃法跟港式一樣,與高湯同吃,最後灑一點 parmigiana Reggiana (巴爾馬芝士,這也是我們這邊波河低地的特產);另一個更古怪但更傳統的吃法,是在湯中倒入本地有氣紅酒 Lambrusco,吃完一碟,全身暖呼呼。

三女兒 Annamaria 是 Bice 婆婆的二廚,她一邊教我包餃子,一邊嚴肅的說:「對於我爸爸來說,在家做 Cappelletti 是重要的儀式。每一個程序都有分先後,選料、做法和包法都有嚴格規定。不然,出來的就不是 Cappelletti。我記得爸爸唯一打過我,就是當我包錯 Cappelletti 的時候。」

我抹一把冷汗,心想:食一粒小餃子竟可以如此執著。

凡是叫 Cappelletti 的一粒粒小餃子,都必須以這個形狀、內饀、伴法出現,不會有半點偏差,是一始而終的,後世的人也就要以這樣的方式,承傳下去。在包 Cappelletti 的一瞬間,我感到自己好像被賦與了某種使命。

團圓飯後 婆婆說我累了

 

團圓飯後,有的談天說地,有的開始下棋打發時間,但其實全家都在一起等待其中一位家庭男成員更衣,換上聖誕老人裝扮派發聖誕禮物。

 

這時候,婆婆就會離開餐桌,坐在沙發上,靜靜的看著每個人收到禮物和拆禮物的表情。我總愛走過去給她一個擁抱,再告訴她餃子好好吃。婆婆靜靜的點一點頭,細聲說:「現在好累。」我看著她,想著現在的人都不會花時間做傳統菜,都去買現成的,但這位92歲的婆婆,為什麼仍堅持著?可能是以這一種方式,去懷念離世多年的丈夫?

 

上一代這種難以理解的固執,總令我著迷。我想,這種愈來愈罕有的意大利式團年飯,應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編按:作者06年赴意大利,讀冷門的食材傳理碩士後,輾轉到小鎮,把一間百年古宅,修葺為25座位餐廳,並掌廚做意菜,餐廳得米芝連食探推介。愛談食材,更愛紀錄意式人情味。】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