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子女「壓力爆煲」有迹可尋 精神科醫生列出6大警號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昨日,一名小六男生及中學生墮樓身亡,二人分別因家庭問題及學業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其實,學童因各種壓力而輕生的個案由2017年初至今已有22宗;就2016年初的情況,在9日內已有7名學生因學業壓力及情緒問題而選擇輕生,記者亦曾翻查過去5年紀錄,發現大專生自殺身亡的數字有上升趨勢;而近半年來的自殺個案主要涉及中一生及大專生這兩個組別。

面對學業或成長帶來的壓力,家長應如何協助子女紓緩壓力?「維樂天蝴蝶計劃」聯席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表示,家長不應為孩子設限及安排預定的發展軌迹,應協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並建立自我形象。

(iStock)

學童自殺​ 家長防不勝防?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指出,選擇自殺的人多是患有抑鬱症或焦慮問題。(李孫彤攝)

大專生的情緒支援服務比中小學較少

在學童的成長過程中充斥着競爭,家長總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林醫生認為適當的壓力可成為前進的動力,但「壓力爆燈」時,學生會感到傷心、焦慮,有些學生會主動表達不快情緒;有些則會「收埋」,成為隱性個案,難被察覺。這情況在大學更甚,大學的情緒支援服務比中小學少,除沒有駐校社工外,教授或職員亦較難察覺學生的情緒問題。林醫生分享一名大學一年級生的經歷:他的宿舍室友每晚也不願關燈,常常自言自語,又時常對着書本傻笑。他曾提出轉房要求,卻又擔心室友出事,導師則指室友未有自殺的風險及行為,不能作出任何行動。

林醫生表示,中小學生大多受升學問題及家庭壓力困擾,壓力來自學習新知識、適應新環境、結識新朋友;大專生則因升學、讀書及前景等問題而給予自己過多壓力。每年的3至4月及11至12月考試期,也是學生壓力暴增的高峰期,她亦提醒家長在這段期間要特別留意子女的情緒問題。

(iStock)

家長角色小提示:

小孩資質各有不同,不應單以成績作為人生成功的指標。讀書是漫漫長路,不應胡亂設下死線,要求孩子勉強完成目標。讓孩子承擔學習以外的責任,遇上問題時不應推卸給別人。協助孩子在成長中了解自己的角色及尋找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