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白貓定黃貓?鄧小平當年口中的「貓論」究竟有何意味?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是1980年代時任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鼓動中共黨內和內地普通民眾擱置政治思維,專心將精力投入到「改革開放」時,使用的幾近民間口語的理論表達。不過在之後的口傳口流傳中,「黃貓」被說成了「白貓」。

中國從鄧小平時代起進行市場改革,逐漸增加私人資本的份額,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平穩轉型。(資料圖片)

1962年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有意試行農村土地的「包產到戶」,鄧小平引述了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表示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觀點。

「貓論」的重點是,允許通過一切形式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而不僅僅局限於它的形式;而彼時的政治風潮是毛澤東的「以階級鬥爭為綱」,「貓論」因此成為鄧小平在文革中被批鬥的把柄。

而在1980年代鄧小平真正掌控中共實際權力後,他不斷地重複「貓論」,為民眾在思想上接受改革開放打下基礎。

「貓論」與「摸石頭過河」一樣,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中共語境中,「貓論」被認為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等精神內涵,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不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背後,也出現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負效應,「只顧短期經濟利益而不重視長遠的環境效益」的現實困境,令中共當前的領導者認識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延伸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全面發展」的理論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