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到汶萊.三】身在富有小國卻不一定享福利:移民要有心理準備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靠著石油和天然氣的經濟收入,汶萊一直被視為東南亞的富有小國,人均收入僅次於新加坡。這裡的生活水平是香港人無法想像的,如要置業,約花20萬元汶萊幣(即120萬元港幣),本地公民則有資格以每月100元汶萊幣(即600元港幣)入住公共房屋。不過像Ivy的移民,就未能享有公民住屋福利。醫療方面,她雖非公民,在老公擔保下,可以5元汶萊幣(即30元港幣)看政府普通門診,近來她拔智慧齒,約花120元港紙。

訪問途中,女兒哭起來,Ivy給她餵奶,又幫她換尿片。

然而因為不用繳交收入稅,且物價較低,政府過往亦會津貼米、糖,生活開支自然沒香港擾人,「如你不太常買奢侈品,1000元汶萊幣(即6000元港幣)已經足夠一個月的開支。」她補充,就算加上供車的費用,因為這邊油價低,洗費約80元汶萊幣(即480元港幣),「在香港入滿一架私家車的油錢夠我們一個月用。」

發展空間的考慮

起初,朋友很羨慕她遠嫁他方,但她覺得除了基本生活,大家並未考慮到這小國的發展空間。「這邊的生活是很舒服,大家沒甚壓力,很有禮貌。你在汶萊生活,不會激動、心急,過馬路的車通常都會讓你,人們都好慢。本地人也不會給壓力,叫你要快點找工作。」她說,「不過你要捨棄的,是香港的方便、效率和系統。」

Ivy現在靠著照顧家庭、工作和教會生活充實時間:

Ivy靠著教會生活,讓自己沒那麼悶。(受訪者提供)

最讓這個IT女人頭痛的,莫過於行動網絡的發展遲緩,剛來時香港已經在用4G,但汶萊全國仍在用3G,且時不時都會斷網,而她也難在本地找到IT工作。她現在找到一份幼稚園IT工作,「雖然是請我做IT支援工作,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High-Tech,正確來說是幫手看小朋友,電腦有頭暈身㷫就處理一下,或幫手拍照,是我出香港的三成功力就可以做到的。」

「我試過突然很想吃朱古力麥維他消化餅,我放工好遠的繞路去買,30分鐘車程回到家,朱古力都融了。就算是煮飯發覺要買豬肉,也是30分鐘車程。」她只能慢慢消去很急的生活節奏。「這裡很適合終老,退休。舒適的另一面,是這裡的發展較慢較弱,工作種類也較少。」最近油價下跌,汶萊側重石油、天然氣的經濟亦面臨危機。她說,長遠有想過送孩子到外國讀書,中間這段闖世界的年紀,她希望可以到外面看看世界。

Eric常幫老婆抹汗。

給想要移民的人們

回望香港近幾年的紛擾,她這樣說她的出生之地:「不知為何,明明說香港五十年不變,卻根本一直在變。最近說住貨櫃倉才搞笑,為什麼不認真起樓?香港人還要供一份到60歲不知有幾錢的強積金。」她身邊做教育的朋友幾乎都有見精神科醫生,就是因為壓力太大。

Ivy很理解為什麼香港人很想移民的心態,不過她覺得自己移民後的生活並不如朋友想像中好,「我不是公民,享受的福利只是生bb後,政府送奶泵和尿片。在汶萊成為公民並不容易。」就算是本地出生的老公也一直未申請到公民身分,暫只有居留權。「在香港成為公民就顯得太容易了,我覺得對納稅的人很不公道。」像她嫁到汶萊,仍要每年續居留簽證,還要應付五年後一個考試,考核她對馬拉文、本地文化的認識。

「移民要考慮戶籍、錢、經濟因素,你又能否融入當地人文化?」她說:「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才好移民,我覺得不會有一個地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首都的店舖五點就關門了,唯獨清真寺在夜裡仍然傳出頌經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