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山歌.下】水口或變滑翔傘中心 村民:本地文化連根拔起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市民對於大嶼山南的水口村這條小村落的印象,或許只是摸蜆勝地。這條只有200餘人、卻盛載了300年歷史的原居民村,隨着政府開始計劃發展大嶼山土地,或即將面目全非。
去年初,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發表工作報告,建議南大嶼山的水口可考慮增加康樂設施如滑翔傘、單車、登山徑延伸、動物農莊、探索露營地點等。會議文件中,有委員建議「在水口地區完善風箏滑水項目設施、水口半島設立野生動物園」。
水口村原居民陳鳳明對此有所保留,並質疑政府在發展同時會否注重保育原有文化:「香港的慣例是要將本地文化連根拔起,再建設一個好功利的環境。」

水口村近年已不如數十年前般,村內都是一家親。近日政府欲發展大嶼山,為這小村落增添更多不平靜。(資料圖片 / 鄧麗婷攝)

三姓村落 「一出門全部都是親人」

水口村自1730年已有人居住,陳鳳明是村內第十代人。她解釋,水口村由陳、馮、池三大姓的原居民組成,由於同姓人不會結合,所以村民們都會跟另外兩姓的人結婚,長久下來,村民之間總有些親屬關係。

「這裏以前純粹是水口人居住,一出門,整條村都是親人,那時很有歸屬感。」在陳鳳明年幼的時候,水口人主要以種田為生,小孩們則在村內讀書、下課後便通山跑:「大人細路的生活都在村入面。」村外圍只有一條嶼南道,在1960年代初落成時,那還是單程路,她記得小村落十分寧靜,幾乎沒有外人進來。

嶼南道從前還是單線行車,很少外人會進來水口村。(資料圖片 / 蔡正邦攝)
原居民陳鳳明說,水口其實已經不太水口,很多人住進來,只是為了住。(資料圖片 / 黃寶瑩攝)

原居民:水口已經不太「水口」

近年隨着樓價急升,機場一帶又有不少就業機會,有些年輕原居民出走了、又搬回來;有些人則租住村內空置的房子。陳鳳明3、4年前也辭去投身多年的社工工作,搬回水口村陪伴已89歲的母親池婆。

水口村現時大概有200多名居民,經營村口士多的原居民陳就榮說,水口村總原居民人口不超過500人,當中有300多人現時定居市區。陳鳳明亦指出,現時村內最少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都是外來人,大家互不相識;租個地方就只是為了工作,而不是因為這裏是家,居民間的關係已不如往日般緊密。

陳鳳明(圖)在泥灘上挖一個洞,伸手往裏頭一探,便輕易取出一個肥大的蜆。(受訪者提供圖片)

老村民感無奈但不會反抗

隨着政府提出在水口一帶發展滑翔傘中心、農莊等康樂、旅遊設施,有人已開始在這條寧靜的小村落蠢蠢欲動。陳鳳明說,近月村內出現了一些不知名人士,在村內的農田間出沒、視察、插旗、以螢光筆劃位等。村長只知道那些並不是政府人員,但不清楚對方身份。陳鳳明擔心,發展工程未展開,已有人開始對水口產生興趣。

事實上,對於發展,原居民們意見也各有不同。陳鳳明說,有人期望發展計劃會來到水口村,讓他們的房子、土地更值錢一點;也有老村民不想水口有改變:「他們會覺得,政府要收地,一定有其原因,也不能阻人發達。」縱有無奈,老一輩人覺得這是時代更替下的必然,也不會奮起反抗。但在陳鳳明的眼中,水口還有一種不能被輕易量化的價值:「可能我屋企無田無地啦,我只是純粹喜歡水口村這個地方,因為很有家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