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博評】邊個想做癩痢:為何孩子的保護者會反成施虐者?

撰文:蔡蘇淑賢
出版:更新:

2017/12/17:旺角唐樓廁所現肢解殘骸 12歲女失蹤 狠母被捕

2017/12/10:屢現虐兒事件 9歲男童疑遇襲

2017/12/04:FB直播3名少主赤裸洗澡片段

2017/12/01:四歲孖女遇上兩殘酷保母

短短一月,媒體接二連三報導涉嫌虐待兒童事件,甚至有兒童因此喪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最近五年,每年社會福利署的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約有八百至九百餘宗,今件頭九個月,便已有704宗。翻查過往資料,超過半數的施虐者為受害者父母。父母原應為孩子的保護者,卻反過來成為施虐者,對孩子必然造成極嚴重傷害。父母的這種逆轉,也更值得深入探究。

與一位育有幼兒的同事談及上述父母逆轉,同事的回應:「虐兒點講都係錯,不過施虐者本身很可能都係受害者。」我故意問他此話怎說,他拋出一句:「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因為另有要事,我們便沒有再續這個話題。

從源頭止虐

從我過往的家庭治療經驗中,其中三個影響家庭成員互動因素是父母自身的成長經歷、當前面對的壓力及所獲支援。父母在成長中曾經被虐待會有更大風險虐待自己的孩子,這個觀察被不少海外研究結果所支持;本地的研究也發現施虐母親有較大的壓力。這或許就是同事所講的「施虐者本身也可能是受害者」的因由。我講這些並非為施虐者開脫,而是想從根源著手,防止虐待兒童事件在家庭歷史重複發生。

工作家庭平衡不易

父母本身的童年經歷已成過去,我們無法改變。然而,父母當前面對的壓力又如何?今時今日的父母所面對的壓力無疑較以往大,香港生活成本高,去季3人家庭的入息中位數31,000,同期25-34歲人口的收入中位數只是15,600。換言之,在不少家庭中,當父或母一方退出職場,全職照顧孩子,家庭收入便貼近甚至低於貧窮線。統計處2015年的數據顯示育有6歲以下幼兒的家庭當中,有近半數為雙職,而且本港工時超長。再加上由大家庭轉向核心家庭,育兒的壓力便幾乎完全落在父母雙肩,不難想像要維持工作與家庭平衡並不容易。

身不由己的「狼爹虎媽」

惡劣的情況還不止於此,近年社會刮起的一股「贏在起跑線上」的風氣,催谷氣氛熾烈,在主流教育體系之中,家長在洪流之中往往身不由己,被迫做「狼爹虎媽」,在課業問題上比上一代與孩子有更多拉扯。非主流教育體系一般課業壓力較小,但沒有一定經濟能力難以進入。

「癩痢」可以點醫?

試問又有哪一位父母不想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又有哪一位喜歡與孩子不斷在課業上拉扯?然而,正如以上所述,現代父母自身也陷入重重壓力之中,很多時不由自主,無可奈何。或許,這就是同事所講的 「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而這個「癩痢」嚴重起來,便容易造成虐兒事件。那麼這個「癩痢」有無醫治方法?當然有,篇幅所限,下次再分享。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