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醫生.觀點】人手不會從天而降 勿再自欺欺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最近,醫管局公布去年醫生流失率為5.9%,創近年高峰,引起不少人擔憂「公院大逃亡」進一步令公共醫療不勝負荷。無可否認,公院醫生待遇差,尤其是工作時間過長,又時常要花費不必要的時間於非臨床的行政工作上,令資深專科醫生意興闌珊,紛紛轉至私人醫療系統工作。但公共醫療系統未能挽留人才的核心原因,是本身人手已嚴重不足,致令工作壓力龐大,引起爭相「逃亡」的惡性循環。故此,要改善醫生「待遇」,關鍵還是設法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人手。

醫管局指,公立醫院全職醫生過去一個年度流失率達5.9%。(資料圖片)

公院人數不足仍惡性循環 增人手是唯一辦法

不少醫生團體(如香港醫學會)均指公院的資深醫生流失率高,是致使公院醫生不足的最重要原因。要知道,醫生不足,已是香港醫療體系的頑疾。「01觀點」早前已指出,香港的醫生遠遠不足,即便改善公院醫生待遇,仍不能治本。以收入而言,公共醫療面向大眾,根本不可能與私人醫療院所競聘頂尖醫生;再者,不少專科醫生離開公院後,就算收入沒有明顯提升,工作量卻明顯變少,而且辦公時間更有彈性。故此,單純提高公院醫生的收入,也不可能具太大成效。

延伸閱讀:醫管局醫生待遇差 難掩醫生不足問題

究其本末,公院醫生流失是因為現有人手根本無法處理大量病人需求,使醫生須長時間工作;醫生因工作壓力又離開公院,又使剩下的醫生面臨更大壓力,令他們對前景感絕望,再次增加他們離開的意欲,造成惡性循環。

很明顯,香港醫療界的根本人力資源問題是人手不足,而不是公院流失率高。要保證公院人手充足,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增加醫生數目,減輕醫生的工作量,令他們未至於感到絕望。然而,部分帶有保護主義的團體例如醫學會,仍堅稱醫生人數足夠,只要改善公院醫生待遇,便可解決問題,實在匪夷所思。

本港人口老化,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問題勢將日益惡化。(資料圖片)

要改善公院待遇 應認真探討輸入外地醫生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日前在其個人Facebook上,分享了他對公營醫院人手不足問題的看法,又設想假如公院突然增加800名醫生,當可大大減輕醫生的工作壓力。醫管局聘用的醫生本身只有6,000多人,增聘800人的話,增幅達一成多,可為每間重點醫院增加百多名醫生,當然可以改善公營醫院服務,令市民不再需要「大排長龍」。問題是,人手從何而來?誠如陳家亮所言,加強本地培訓是長遠策略,但培訓一名專科醫生需時,社會還須思考如何於短期內增加本地醫生數目。

不難明白,增加人手的短期方法,只有從外地輸入一途。當然,假如落實輸入海外醫生,必須同時思考如何保證質素、確保他們能適應本地醫療環境,以及吸引並留住這些海外醫生。但我們不應因為有困難,便完全否定輸入外地醫生這個思考方向。

外地醫生要來港執業,須應考執業試,又要完成一年實習,對有經驗的外地醫生而言根本毫無吸引力。須明白,繼續保持現有制度,人手只會繼續不足,醫生病人雙方均受損,而要吸引更多外地醫生,便須改變現有制度。像新加坡這般依賴外地醫生的城市,會豁免部分地區醫生的執業試,改發有限執照,並觀察他們是否勝任。香港應該研究豁免指定地區,利用彈性的執業資格審查,取代部分硬性的執業試。

另一方面,當局亦可規定新來港執業的外地醫生,必須在公共醫院體系服務一定年期,才能轉到私營體系,確保輸入海外醫生能紓緩公共醫療的壓力。可以說,開放輸入外地醫生所帶來的潛在挑戰,並非天大難題,要緩解香港現時醫生不足的問題,港府應主動尋求改變,爭取成效,而非原地踏步。

延伸閱讀:假如醫生人手足 為何睇病排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