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孖B】爸爸沉迷「食雞」忽略家庭 專家指報警治標不治本

撰文:呂凝敏 蔡正邦 邵沛琳 鄧栢良
出版:更新:

21歲爸爸沉迷「食雞」,經常北上打機,甚至數天不回家,棄年輕妻子及半歲孖仔不顧,照顧家庭的重擔落在嫲嫲身上,令她疲憊不堪,一怒之下報警,希望兒子能好好工作,照顧家庭。「食雞」遊戲近年襲港,可以手機與其他用戶連線參與,極受青年人歡迎。有專家表示,沉迷網絡的年輕人或因透過打機獲得喜悅,以及用來逃避現實,需對症下藥,先改善與家人的關係,才可向相關機構求助,戒除機癮。

劉同學表示,已玩「食雞」遊戲兩年,「朋友開始玩,我又玩埋一份,都幾好玩」。(蔡正邦攝)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中心主任鄧震宇負責網絡沉溺輔導範疇,他表示,社會大眾一般認為沉迷打機是上癮或是一種病,「其實佢哋唔係控制唔到,只係佢哋唔選擇其他嘢,選擇咗打機」。鄧震宇指,估計事主平日生活或未能獲取意義「可能份工對佢嚟講冇乜意思,只係為咗出糧」,透過依賴打機則可得到快感,「贏到鋪機,覺得有啲嘢掌握到」。

此外,若事主同時是一名年輕父親,如在處理家事或小朋友時「搞唔掂」,或會被家人批評,導致關係轉差,「覺得同朋友打機enjoy過同屋企人相處」,故以打機逃避,將照顧家庭的責任轉嫁其他家人。鄧震宇補充,沉迷打機的年輕人,可能本身沒有發展興趣,「結果尋開心嘅嘢只有一樣,就係打機」,就該宗個案,他估計照顧小朋友對事主來說更是一項挑戰,是否能從照顧小孩中獲得快樂,亦是他會否以打機來逃避照顧家庭的重要因素。

林小姐直斥事主為打機忽略妻兒「好荒謬」。 (蔡正邦攝)

鄧震宇認為,事主的媽媽以報警來懲戒兒子,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個仔可能會緊張一陣,返嚟照顧小朋友,但維持唔到幾耐」,故必須對症下藥,解決核心問題。他建議事主母親先處理與兒子的關係,「畀多啲鼓勵佢,令佢對自己有多啲認同,覺得照顧家庭係件有意義嘅事,佢先會喺打機同家庭中揀家庭」,然後才討論事主的人生安排。他又指,一般沉迷網絡的人不會主動向有關機構求助,故提議事主母親先與相關機構聯絡,協助自己改善與兒子的關係,「兩個坐低傾到偈,先有機會介紹到相關嘅服務,廿幾歲人,又做咗爸爸,佢都有尊嚴」。

陳先生表示,認為「食雞」遊戲簡單易玩。(蔡正邦攝)

《食雞》遊戲原叫《絕地求生》(簡稱PUBG)近年襲港,可以手機與其他用戶連線參與,極受歡迎。PUBG 的玩家在荒島經過一番廝殺後,贏家可見到畫面彈出「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字眼,中文片版則為「大吉大利,今晚食雞」、粵語版為「贏咗今晚有雞食」,所以PUBG玩家通常會將遊戲稱為「食雞」。

「食雞」出處有三:一指2008年《鬥智21點》主角在拉斯維加斯賭場贏出後,會說「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另一說為拉斯維加斯賭場曾有一款雞肉晚餐,售價1.79美元,而當時基本賭注為2美元,只要贏一次賭局就有足夠的錢去買一份雞肉飯填飽肚子。大蕭條時期賭徒常在小巷中賭博,但多數不會以真金白銀對賭,但如果使用真錢賭博並且獲勝時,即表示有錢在晚餐時食到雞肉。

「一晚食一次雞」

劉同學表示,已玩「食雞」遊戲兩年,「朋友開始玩,我又玩埋一份,都幾好玩」,如買了新裝備可以玩更久,並指自己「一晚食一次雞」,日花四小時「食雞」,「有朋友試過玩足12個鐘」,但他認為不應為了打機忽略照顧家庭。中六學生林小姐表示,自己玩了「食雞」約半年,有宣洩壓力功效,一星期約玩一兩天,「每次三至四個鐘,試過一齊打通宵」,最高峰「一晚食兩三隻雞」,亦從不為打機而課金,認為自己未算達沉迷程度,她聽聞昨日有年輕爸爸北上打機,棄妻兒不顧,直言「好荒謬,唔應該為咗打機唔理屋企人」。

在個多月前開始玩「食雞」的陳先生表示,認為遊戲簡單易玩,平均一晚花兩至三小時與朋友連線玩,「一晚好彩就食到兩三隻,唔好彩一隻都食唔到」,惟身邊有朋友課金買「食雞神器」,認為如果因打機而忽略照顧家庭,會立下壞榜樣,「個吸引力無大到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