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親職.三】離異子女情緒不穩 以孩為本支援不足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在現代大都市,離婚並不是新鮮事,也似乎只是兩個人的事,但如果有子女的話,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聽起來卻複雜得多。孩子需要爸爸媽媽,如果孩子無法在一個健全的家庭中成長,但仍能同時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照料,是父母分開後的理想狀態。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哪一種撫養模式對子女最好,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即使父母願意合作,年幼子女卻未必能理解「離婚」的意思,不懂得自處,也會影響着他們的情緒。現時以孩為本的支援服務並不足夠,要共享親職的同時,如何令小孩學懂在兩個家跟父母相處,也是一大難題。除了協助父母明白分開後需要互相協調後,為子女適應問題而設的支援服務也需要加強。(共享親職系列之三)

【共享親職.一】單親家庭成長的單親媽媽:想前夫多跟子女多見面

【共享親職.二】價值觀不同致家暴 兩家輪流居住 孩子無所適從

阿偉指女兒有時會有不願跟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在離婚後她的情緒也不太穩定。(視覺中國)

阿偉(化名)於2016年跟前妻分居,當時他們已有兩個女兒,一個剛入讀幼稚園不久,另一個才幾個月大。分開的原因是對方有新的感情,為了孩子着想,他本想挽救婚姻,去見婚姻輔導員,但還是挽救不了。

決定離婚後,前妻後來放棄撫養權,由他獨力照顧兩個女兒。「起初大女兒也很不習慣,她心裏還是想我們在一起,但她不懂表達,變了很少說話。」他形容,女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把很多事情都埋在心裏。

起初跟女兒說,他們將會分開的時候,也希望照顧女兒的感受,告訴她日後仍會常常見到父母,他們會如常愛她,只是父母相處不來,很容易會吵架,所以要分開。後來發現,女兒在學校的表現也受到影響,開始挑戰老師,不守規矩,想引人注意。

「我們有跟老師說明家庭狀況,老師也發現她行為上跟以往不同,例如上課偷吃糖果,但我在家中問她,她總裝作聽不到,或是不理我。」他說。

年幼子女在父母分開後行為上跟以往可能會不同。(視覺中國)

「剛分開時,看到女兒個性上的轉變,自己內心也很難受的。她那麼小就有種意識要做『雙面人』,為自己設了一些框框,在這邊不談媽媽的事,在那邊不講爸爸的事,自己不懂調節,情緒也很容易波動。」他說。後來他去尋求專業人員幫助,找到了「雨後彩虹」計劃,讓女兒接受遊戲治療及輔導,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阿偉自己也出席個案面談。

小朋友經歷父母離異,對「離婚」的概念難以有全面的認知,即使父母仍想在分開後跟小朋友好好相處,也未必能令小朋友明白如何自處而影響親子關係。

現時,只有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課,恆常為離異家庭提供支援服務,但欠缺專為小朋友而設的恆常支援,容易忽略小朋友的心理需要。前者有社工以個案形式就情緒上及福利上提供協助,但基於其協助「個案主」的角色,難以中立地協調共享親職事務或協助小孩面對父母離異的生活。後者則專門負責處理由法院轉介,為涉及兒童管養和探視安排事宜的離婚個案撰寫社會調查報告。

蔡少玲認為離異父母很容易忽略了小孩的需要。(鄧倩螢攝)

「雨後彩虹」計劃是為期約一年的計劃,由新鴻基地產資助,協助離異中的小孩提供個案面談及遊戲、藝術治療,讓孩子學習適應離異後的生活、紓緩情緒,以及學習和父母相處等。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是四個服務單位之一,為約50個家庭提供服務。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蔡少玲說,孩子很多時不懂用言語表達想法,經歷父母離異,會有數個階段,先是不願承認,然後是難過,可能會質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以致父母不愛自己。接着會害怕或不安,甚至會有如尿床等退化的行為,或是逃避上學;到最後小孩願意接受,開始懂得用新的方式和父母相處。而這些階段可能需要專業人員輔導,才能讓小朋友較順利度過艱難時期。

更多離異父母的故事︰

【共享親職.四】爭奪撫養權 無所不用其極 離婚後骨肉被迫分離

【共享親職.五】家暴威脅下 贍養費屢被拖延 前夫藉故不停騷擾

上文刊載於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共享親職︰理想模式下的現實體驗》專題中的〈離異子女情緒不穩 以孩為本支援不足〉。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