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的兒女】港大追蹤研究數千港B 研究員呼喚「失散BB」歸隊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一九九七年,對不同港人有不同意義;對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而言,一九九七代表着本港首個活生生的大型醫療數據庫。
「九七的兒女」項目是港大團隊的矚目研究,招募了逾8,000名於1997年4月或5月出生的嬰兒,追蹤他們以分析流行病緣由,為制訂公共衞生政策提供可靠證據,如控煙、推動母乳餵哺等。
廿一年過去,計劃的活躍參與者由逾8,000人縮減至約3,600人,研究團隊期望更多「九七的兒女」早日歸隊,勿讓這個大型研究計劃中斷。

「九七的兒女」多年來收集了一批九七年四月至五月出生的嬰兒成長數據,包括身高體重、家庭病史等資料作研究用途。(余俊亮攝)

要找出流行病的根源,不少國家都會收集一定數量的醫療數據,用作研究及對比,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為例,1990年代初開展名為「ALSPAC」的計劃,收集了逾14,000名孕婦及其家庭成員的數據。在香港,由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牽頭的全港首個出生隊列研究計劃「九七的兒女」在1997年開始,共8,327名97年4月至5月出生的嬰兒參與,佔當年4月至5月出生嬰兒的88%,提供自身數據,務求讓團隊找出流行病的成因。

「九七的兒女」的數據在過去廿年曾經公布多項研究結果,包括以配方奶餵哺嬰兒,有可能增加短、中期的患病風險;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小孩,生長速度會較慢;以及二手煙、三手煙對初生嬰兒的影響,研究結果更間接推動政府於2007年公布的公眾場所禁煙政策。

身為第四代研究員的歐陽兆倫坦言,不希望這個大型的出生隊列研究計劃在此時終結,白費了前幾代的研究心血。(余俊亮攝)

生物庫收集身體樣本 為日後科研準備

這批「兒女」自出生到18個月大的數據定期填問卷交給研究團隊,至2005年,團隊再次跟進參加者的生長數據。最新一次數據收集是在2014至2016年。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歐陽兆倫表示,收集了約3,600多位參加者的樣本建立生物庫,包括血液、頭髮、分泌物樣本等,全部存放在攝氏負80度的冰箱中,預計每隔10年需收集一次樣本。

歐陽兆倫指,收集樣本可以為未來研究鋪路,他解釋可能現時未有相關科技分析樣本,或者該技術費用高昂,生物庫可為日後的研究做準備。他透露,日後研究的大方向之一會是基因研究,很多意見認為,研究一個人的基因排序可以看出與疾病的關係,研究成果同時有助了解亞洲人的疾病風險因素。

另一研究方向則會是血液分析,歐陽兆倫指現有化學技術,只需極少量的血液樣本,便可仔細分析血液含量,例如血液中的奧米加6、血脂的好膽固醇分類都可以分析得到。歐陽兆倫透露生物庫現時儲存了每位參加者約30毫升的血液,希望日後可做到以最少量的樣本做到最多研究。

Angel(左)及Felice(右)同是「九七的兒女」參加者,曾接受研究團隊安排的身體檢查,以及為生物庫提供自己的樣本。(余俊亮攝)

參加者不斷縮減 研究團隊籲尋回「兒女」 共同推動公共衞生政策

現年21歲的Angel和Felice分別在本地及海外攻讀大學,兩位都是「九七的兒女」一員。Angel透露初中時,透過計劃提供的身體檢查時發現自己有輕微脊柱側彎,之後獲轉介接受定期的物理治療。至於Felice則指自己成功克服抽血的恐懼,讓研究團隊收集血液樣本,又自覺成為計劃一份子是幸運,有機會接受免費健康檢查,她希望年老後一旦生病,「可以搵得返發生咩事」。

研究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參加者的人數不斷縮減,歐陽兆倫指自己身為整個計劃的第四代研究員,不希望前幾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而本周六(28日)在港大舉行的大型聚會,將當年「九七的兒女」聚集起來,為公共衞生政策繼續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