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華為三分天下 失落十年的諾基亞與愛立信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2018年,對華為來說並不容易。據華為方面指,該公司在全球已獲得逾25份5G商業合同,領先其他對手。不過,各國禁絕華為的情況有骨牌倒下之勢,華為在5G設備出口上遭遇多國抵制,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情報分享團體「五眼聯盟」、日本,以至歐洲市場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華為另外兩大對手—芬蘭的諾基亞(Nokia)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都是通訊界的「老字號」,它們失落了整整一個4G世代,苦候十寒暑,欲藉5G「一鋪翻身」。三大企業爭持,5G通訊的全球市場佈局將有何轉變?

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的事件鬧得沸騰,華為5G在過去數月連環遭多國封殺。公司的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上周二(12月19日)指,大多數國家對5G安全的擔憂可通過技術討論解決,但某些國家已把這些擔憂轉變成「出於意識形態或地緣政治關切的猜測」。

美國與盟友禁絕華為

美國、澳洲、新西蘭、日本及韓國政府,還有英國電信公司(BT),先後以安全憂慮為由,禁止採用華為的5G設備,「五眼聯盟」中只剩加拿大尚未表態。根據去年數字,全球五大5G設備商及其市場分額順序如下:華為(28%)、愛立信(27%)、諾基亞(23%)、中興(13%)、三星(3%)。據胡厚崑表示,今年華為在全球已贏得25份5G商業合約,出貨的5G基地台超過一萬個,他並沒透露這些合作夥伴的背景,但這些數字顯示,華為仍穩居全球5G設備最大供應商之位。

華為仍穩居全球5G設備最大供應商之位。(路透社)

多國仍未表態是否跟隨美國抵制華為,愛立信與諾基亞能否藉此「超車」亦成為輿論關注重點。目前,5G市場主要在美國、歐洲及亞洲。美國將華為拒於門外之後,自然成了兩間北歐巨擘欲瓜分的「肥豬肉」。諾基亞先於7月跟美國通訊商T-Mobile以35億美元的價格,簽訂全球首張5G訂單,愛立信於兩個月後亦宣布跟T-Mobile簽訂金額相同的訂單。兩間公司近日亦與AT&T、Verizon、Sprint等三間電訊商達成5G合約,在美國市場平分秋色。幾間電訊商於2019年起,便會開始建構5G網絡。

「安全與私隱,深深植根於我們品牌之中。」諾基亞行政總裁Rajeev Suri確信,公司產品能吸引一些憂慮中國供應商的國家。諾基亞先於今年1月贏得日本NTT DoCoMo的合約,後又跟T-Mobile簽訂天價合約。對於這間錯過了智能手機戰場的百年企業來說,5G是場不能輸的翻身仗。

諾基亞曾是一代手機的代名詞,在2000年代中期的市值超過2,900億美元,2007年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達四成。諾基亞的強項在於製造硬件,卻沒居安思危研發軟件,公司表現因而不斷走下坡,現今市值只約320億美元,比高峰時期萎縮了九倍。

諾基亞忍辱重整諾基亞在1865年始創於芬蘭南部城市坦佩雷(Tampere),本來是一間木漿及造紙廠,十九世紀後期涉足電力業務,踏入二十世紀再收購橡膠及通訊設備公司,演變成一間多元業務的集團。上世紀六十年代,諾基亞生產的產品繁多,有紙品、膠水靴、輪胎、電線、電子消費品、個人電腦等,但因看重電訊業務起飛的大趨勢,便於那時成立了研發電子的部門,七十年代開始更全面進軍電子通訊領域。

八十年代是第一代通訊系統(1G)的開端,那時,手機只具備基礎語音通信功能。諾基亞首部手機於1982年面世,在無線通訊業早着先機,及後在1992年推出全球首部2G手機,在2G及3G世代都是「由頭帶到尾」。

可到了2007年,喬布斯宣布蘋果公司智能手機iPhone面世,諾基亞的黑暗十年自此開始。雖然諾基亞曾奮力追趕,但捨Android投向Windows系統的決定使其徹底跑輸4G競賽。到了2013年,諾基亞逐步重整內部架構,專注於通訊設備業務,並忍痛把手機業務售予微軟。

不過,微軟向諾基亞開出異常闊綽的72億美元收購價,放售手機業務對諾基亞而言倒是塞翁失馬。這筆資金成了諾基亞起死回生的本錢,也開啟了打造5G通訊設備的全盤大計。2013年,諾基亞與西門子合併流動及固網業務,2015年又斥資166億美元收購法國同業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逐步收復失地,促成現今諾基亞、愛立信與華為在電訊設備業上三分天下的局面。

阿爾卡特朗訊併購案也讓諾基亞把享譽全球的研發機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收歸旗下。該實驗室正在研發的項目如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將會是諾基亞在5G戰場上的尖刀利刃。諾基亞本在通訊硬件及安全性上享有技術優勢,如今收購了這間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機構,更是如虎添翼。

愛立信未輸得晒同為北歐電訊老大哥的愛立信,1876年創立伊始已是靠製造通訊器材起家,業務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直向外拓展。愛立信在智能手機的發展路上跟諾基亞有相似遭遇,但在2010年左右,愛立信仍以四成市佔率站穩全球最大電訊設備商龍頭位置。接下來的幾年裏,華為及中興兩間中國企業快迅崛起,加上諾基亞力追,如今愛立信的市佔率已跌剩兩成多,原本逾400億美元的市值也蒸發一半,龍頭位置於去年被華為取代。

同為北歐電訊老大哥的愛立信,1876年創立伊始已是靠製造通訊器材起家,業務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直向外拓展。(VCG)

過去兩年,全球對於4G通訊設備的需求已所剩無幾,諾基亞與愛立信管理層都只能以裁員削減開支。跟諾基亞的Rajeev Suri一樣,愛立信總裁Börje Ekholm也在等待着5G時代逐步開展,希望在未來數年正式進入5G時代後,公司的盈利會節節上升。隨着各國的5G訂單湧來,通訊設備陸續出貨,兩間企業的業績在捱打兩年後終現曙光。

究竟誰能領跑5G?不得不提的還有研發開支及技術專利問題。華為於2017年的研發開支高達138億美元,反觀愛立信則只有45億美元。華為近年已密密累積大量5G技術專利權,數目已超過其他對手,不過,過往2G、3G、4G世代早已研發的核心專利權都掌握於愛立信、高通(Qualcomm)、諾基亞等老牌企業手上,就算升級5G網絡,這些技術亦會被沿用。在核心專利權的佔比上,愛立信佔盡優勢,名副其實地贏在起跑線。

老大哥與小伙子角力相對兩家百年歐洲老字號,華為就好比野心勃勃的年輕伙子。過去十年,華為在全球通訊設備市場表現穩步上揚,打的當然是價廉物美的旗號,在現今的4G網絡上取得多張大單,當中包括重要客戶英國BT。可是, BT於本月初宣布禁止華為參與競投5G網絡核心組件訂單,兼且於未來兩年內將華為設備從其核心4G網絡中移除。這對諾基亞與愛立信無疑是天大喜訊。

正如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Pierre Ferragu所說:「如果愛立信與諾基亞在歐洲市場的受惠程度比得上華為與中興在中國得到的支持力度,那就太棒了。」事實上,BT的轉軚或會成為一個重要的風向標。縱使一些歐洲國家如葡萄牙、拉脫維亞、摩納哥、意大利等已和華為簽定了合作協議,德國亦為華為在該國競標開綠燈,但不排除有其他電訊商跟隨英國BT及法國Orange,將中國供應商拒之門外。再者,歐盟尚未就5G通訊網絡定下守則,其取態亦會影響華為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

「華為威脅論」掀起的風波,背後也是一場地緣政治對決。(路透社)

隨着「華為威脅論」在西方國家蔓延,這家中國企業早已明言將着眼於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中亞和非洲。有科技法律專家便指,即使愛立信與諾基亞的產品能遠售到非洲市場,但它們的當地支援及修繕網絡服務未必就能跟得上,因為其技術團隊未必肯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工作。事實上,華為因設備價格低廉,在非洲、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的通訊設備市場早已穩佔一席位。非洲國家大多不會屈服於美國政府的壓力,把「性價比高」的中國供應商排除在外。

2019年,不少國家都會陸續推出5G商用服務,幾間供應商練兵多年,都急不及待向世界展示5G成果。技術上明刀明槍的一爭高下,背後也是一場地緣政治對決。

上文節錄自第14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24日)《與華為三分天下 失落十年的諾基亞與愛立信 》。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