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守成員負責批內地交流團資助 青年發展委員會多富二代

撰文:陳潤南 梁祖饒
出版:更新:

《香港01》揭發自稱退休人士成立三個團體,「分身」申請內地交流團資助,4年合計獲批611萬元(詳見另稿)。負責審批資助的「青年事務委員會」,今年被改組成「青年發展委員會」,惟該會屢受批評,包括委員組成多屬政商界二代,委員常缺席會議等。去年審計署亦曾批評委員會在審批內地交流團資助時,監管不周。另外,在2016-2017年度青年事務委員會,其中兩名非官方委員,包括恒地副主席李家誠及香港研究協會總幹事麥燕薇,從未有開過會,現時兩人並無擔任「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

現時「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由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審批工作則交由「青年發展委員會」轄下的「青年交流和實習專責小組」負責。

隨着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等發展計劃推行,民政事務局大力推廣「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2017年施政報告更宣布改組「青年事務委員會」,並於去年四月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擔任主席一職。

內地交流團審批現漏洞 團體「分身」一變三 獲2.5倍資助上限

現時「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由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讓舉辦內地交流團的非牟利機構獲得資助,審批工作則交由「青年發展委員會」轄下的「青年交流和實習專責小組」負責,根據審計報告,當時專責小組全屬非官方委員。然而,在2014-2015年度,有5名委員沒有出席任何會議;在2015-2016年度及2016-2017年度,又有兩名委員沒出席任何會議。記者向民政署查詢專責小組的成員名單,惟民政署拒絕透露。

青年發展委員會屢被批評缺乏代表性,副主席劉鳴煒卻公開形容委員會組成近乎完美。(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青年發展委員多富二代、建制派

任期為兩年的「青年發展委員會」現有35名非官方委員及八名當然委員,當中有12名由「青年事務委員會」過渡後繼續擔任委員,包括副主席劉鳴煒、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區議員陳博智及林琳等建制派委員。另外新委員亦有多位政商界富二代及前高官,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兒子梁宏正、教育局前政治助理楊哲安。

在35名委員中,只有一名民主派,為已故立法局議員吳明欽女兒吳思諾,因此被外界批評缺乏代表性。對此,副主席劉鳴煒卻公開形容委員會組成近乎完美。

任期為兩年的「青年發展委員會」現有35名非官方委員及八名當然委員,張建宗擔任主席一職。(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一名參加者依舊成團 人均成本多2倍

審計署去年亦曾發現2015至2016年度,有一個獲批4萬元資助的湖南三天交流團最後只有一名參加者,而最該名參加者仍然與三名團體代表按行程出發交流,人均成本由1,842元上升至5,533元,人均成本多出2倍。另外,審計署同樣指出有團體在交流團完結後19個月仍未提交報告,但他們申請資助依舊獲批。

98年推行計劃 至今一年開支達5千萬

在2017-2018年,有 14,800名香港青年透過資助計劃前赴內地交流,另有4,300名內地青年透過資助計劃到港與本地青年交流。

民政局早於1998年推行「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近年不論在開支、項目數量及參加人數均有明顯增長。單單在2016-2017年的開支,「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已增至5,570萬元,較2012-2013年度2,380萬元,五年間開支增加1.34倍;而項目數量及參加人數在2016-2017年度則多達234項及18,475人,較五年前的131項及8,627人,分別增加79%及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