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9年潮語卡】政治篇:大中華膠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回歸初期,不少港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03年太空人楊利偉訪港很多市民爭相「撲飛」,以求一睹風彩;在2008年,市民對中國主辦的奧運會特別投入,同年的汶川地震市民亦積極賑災籌款;惟2013年雅安地震後,已有市民質疑捐錢給中國只是「倒錢落海」,近年「愛國情懷」倒退,逐漸對大陸反感,甚至連參與「六四集會」都會被標纖為「大中華膠」。

手機app用戶,請按此連結到網頁看潮語卡正面與背面內容。

解釋:
畢生努力「建設民主中國」的香港人,凡事希望「大局為重」,主張「中國好,香港好」。

例句:
小美形容小明是一個「大中華膠」,因為他至今仍堅持要先「建設民主中國」,香港才可以得到「真普選」。

出處:

近年中港矛盾加劇,至今「真心膠」地堅守大中華信念的港人,往往被形容為離地,在抗爭中「拖後腿」。更有人指香港20多年來的民主發展「停滯不前」,全部都是「大中華情花毒」發作的效果。

回歸初期,不少港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03年太空人楊利偉訪港很多市民爭相「撲飛」,以求一睹風彩;在2008年,市民對中國主辦的奧運會特別投入,同年的汶川地震市民亦積極賑災籌款;惟2013年雅安地震後,已有市民質疑捐錢給中國只是「倒錢落海」,近年「愛國情懷」倒退,逐漸對大陸反感,甚至連參與「六四集會」都會被標纖為「大中華膠」。

新聞事件:

支聯會在近年被視為「大中華膠」表表者,批評者認為組織每年舉辦的「愛國民主大遊行」,以及在維園舉行的「六四燭光晚會」是形式化, 加上「本土意識」抬頭,各大專院校對支聯會的「大中華思想」愈趨反感。

以今年有關六四的爭議為例,更是被視為「本土派」和「大中華膠」的世代之爭,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孫曉楠認為「悼念六四」應該「畫上句號」,樹仁大學編委會總編輯吳桂龍更比喻支聯會為「龜公鴇母」,同時,在各大專院校發起杯葛行動下,「六四燭光晚會」的集會人數只有12.5萬人,創近8年的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