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Instagram取代實體相簿 細訴兩種攝影的意義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近年社交平台Instagram(簡稱IG)大行其道,風靡新一代。每人手上一部電話,隨時隨地拍照,上載至IG分享僅屬彈指間的事。照片上載網絡,隨時可以翻閱過往與朋友、家人共度快樂時光的回憶。大多數IG用戶似乎已經將IG視作個人的「私伙」相簿。(此為《雲端上的圖片》系列報道之四)

用手機拍照,到上傳社交平台的伺服器,可能只是兩三秒的事情,日後更可隨時隨地回味。(Getty Images)

「90後」莫嘉不時在Instagram上載旅行照片,意在將旅途上看到的特別事情記錄下來,他日回看可重溫那份情懷。起初莫嘉抱着「分享」的心態,將旅行期間的所見所聞,公諸同好。照片漸漸積累下來,她慢慢掌握到一些有迹可尋的IG經營技巧,帳戶的followers(追蹤者)亦愈來愈多。

系列相關文章:

【01專訪】從《紐時》地庫「停屍間」 看一場百年舊照的重生之旅【雲端X影像】讓人工智能學習歷史 拼湊出人類的「時光地圖」【雲端X影像】科企掌握我們的「記憶」 數碼遺產誰來繼承?【雲端X影像】尋找「古早味」老照片 探索香港影像的數碼化進程

莫嘉沒想到,她發布的旅遊照片會得到其他人認同。「有時會收到朋友和網友留言,很驚訝自己的感受可以影響別人,令他們嘗試一些之前沒想過去做的事,這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鍾情使用大片幅相機的本地攝影師沈嘉豪(Bobby Sham)亦坦言,這是時代巨輪下不爭的趨勢。或許再過二十年,人們未必會拿出實體相簿,以及回味沖曬出來的實體照片。

本地攝影師沈嘉豪(Bobby Sham)鍾情使用傳統的大片幅相機。傳統攝影所散發的質感與靈光,是數碼相片無法取代。(受訪者提供)

隨着Facebook用戶的年齡層逐漸老化,年輕一代,尤其是「00後」青少年群體,近年紛紛「轉會」到以圖像為主的IG。根據推算,IG的用戶總數在未來五年有望突破20億大關,其中主要用戶群,更偏向較年輕的90後和00後。

智能手機的相機鏡頭質素愈來愈高,檔案上傳網絡的速度愈來愈快,IG成為年輕人上載相片的極佳平台。IG的「正方格」展示方式,亦變作用戶記錄生活的承載空間。用手機拍下照片後,即時上載網絡,不需經電腦傳輸檔案,更可省去菲林年代的沖曬程序。現在一按即可上網,每張相片加上帖文,在IG慢慢積累下來,漸漸成為個人「相簿」或「圖庫」 ,不需額外花費,不佔實體空間,隨時隨地能夠翻閱回味。

不過,談到儲存於互聯網的數碼影像,難免涉及網絡安全問題。譬如說IG作為互聯網公司,亦有倒閉的危機。即使IG沒有倒閉,我們可能會有天突然遺失自己的帳號。那麼,一直保存下來的珍貴生活照片,不就全部失去嗎?

相紙成本較高 珍惜每一下快門

回憶畢竟是屬於已逝去的時刻,若沒有影像留下,的確令人遺憾。即使將IG化身「私伙」相簿,莫嘉也不全然依賴IG。「我都擔心IG會『收檔』啊,所以一定要『分散投資』。」莫嘉會將一些照片和較長篇幅的文字,放上其他空間,例如Facebook、個人博客。雖然仍算是儲存在互聯網公司的伺服器上,但因有數個備份,所以,不怕將來會一下子遺失所有照片。

Digital(相機)拍下的叫作『影像』,只有用菲林拍下的才叫作『時光』。

莫嘉雖然成長於數碼相片年代,偶爾還會使用傳統的菲林相機,以及即影即有相機。「在數碼化時代,拍照可以不加思索,一下連拍幾十張照片。但玩菲林、『即影即有』成本比較高,我會很珍惜按下每一次快門。」不同於存放在網絡的數碼照片,沖曬出來的相片摸上手,實在得多。「總覺得數碼化的東西比較虛無,用菲林或者『即影即有』拍下的照片才能感覺到:『我真係經歷過呢樣嘢。』……收集實物,可能也是我的愛好吧。」

「Digital(相機)拍下的叫作『影像』,只有用菲林拍下的才叫作『時光』。」莫嘉跟記者說道。

+3

手機影相便利 沖曬照片有靈魂

曾經為《黑紙》雜誌操刀拍攝封面人像的Bobby,鍾情其珍藏的大片幅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那份獨特質感。雖然他醉心於傳統沖曬攝影,不過,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他不得不承認,社交網絡改變人們對「記錄時刻」的想像,而且突破以往難以僭越的框架。IG對年輕人來說,幾乎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變相亦成為記錄成長過程的工具。電子影像取代實體相片的世代,對慣於使用傳統相機、沖曬菲林的Bobby來說,又是怎樣的體驗?

「電子影像和實體相片,其實是平行的概念,兩者可以並存。」手機相機帶給用家的便利,無可取代。Bobby沒有否定電子影像的功能和美感,他覺得照片可以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若想要方便,隨時記錄生活點滴,那麼用手機拍下影像,就能表達一切。若想要藝術感較重的影像,沖曬出來的照片實實在在摸上手,有靈魂,有觸感,也是另一番感覺。

在受訪過程中,Bobby十分強調「時代」這個概念。他認為時代就是要讓人類進步,「譬如在我成長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潮流興用135相機拍照。不過前輩看不慣我們用這些相機,因為他們多用4×5、8×10的大片幅相機。在那個時代來看,135相機勝在方便。」

到了現代,這個年代出生的人接觸的第一部「相機」就是手中的電話。用手機拍下照片,然後放上IG─這就是他們的「相簿」。

「我都會用電話拍照啊。例如說推廣自家手工烘焙的咖啡豆,放上社交網站的宣傳照片,都是用手機拍,夠方便,又美觀。」 Bobby除了是攝影師,本身也是手沖咖啡發燒友。攝影和喝咖啡道理同出一轍,便利式、精品式俱全,各有所好,百種米養百樣人。要「揦手」就能攝下生活點滴,玩過無數經典相機的Bobby,沒有嫌棄手機的內置鏡頭。

他覺得,新一代將IG變作「私伙相簿」,不須判定好與壞。他還是堅持那句老話:「新一代的概念已經不同,時代不斷變遷,世界正在改變。」

上文節錄自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把記憶託付雲端 褪色老照片獲新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