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房事被子女撞破點算好? 責罵反映香港性教育裹足不前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情人節是浪漫溫馨的日子,不少夫妻也好趁機共度春宵。若在此時遭子女不慎撞破的話,除了責備小孩外,多少人能夠真正冷靜和理性地解釋他們正在做的事?這問題背後反映的或許是香港性教育不足的頑疾。身兼性治療師的精神病專科醫生黃宗顯向《香港01》表示:「歸根究柢都是性教育不足,今天的父母,當年也沒有性教育,就算有,也都是認識一下性器官和生理變化。」(此為《全球性蕭條》專題報道之八)

黃宗顯認為今天家長管教小孩的方法,其實與他們以往小時候如何被教導有莫大關係。他指出:「這一代的父母因缺乏性教育,一般視性為污穢、不可言說,又或很尷尬。他們將這個當年形成的偏見印象,照辦煮碗地套用在自己的小孩身上。」他強調,性教育的範疇其實很廣闊,不僅涉及生理變化或性行為,還包含到兩性之間的關係、怎樣和其他人交往、怎樣在人際關係中建立自己的形象。若要解決父母監控子女的問題,首先要有正確的性教育。

黃宗顯以自身經驗為例,「記得讀小學有一集教育電視的節目內容是關於青春期身體的變化,當年學校沒有在課堂播放,感覺是學校刻意不給我們看。」直至初中,他才上人生第一堂性教育課。他認為本港的性教育很不足夠,如今在性治療的工作中遇到不少新婚夫婦在性生活方面不協調。他坦言:「這很大程度因為他們不認識異性的身體結構,未能成功進行性行為,一切皆源於性知識的貧乏。」

性教育涉及的層面廣,也是正常人成長所必需的知識。(資料圖片/ 陳焯煇攝)

現行的《學校性教育指引》近二十年來未有更新修訂,性教育在中、小學都沒有專門課程,每間學校做法各異,校方的宗教背景亦有所影響。另外兩位性治療師均認同本港性教育不足,鄧永琴批評現今的性教育流於簡化,往往只提及身體的結構和生理變化,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如告知女孩子有經期、胸部會發育,男孩子會有體毛、陰莖會長。她認為:「性教育甚少觸及心理狀態層面,例如如何帶領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性衝動、性幻想,並解釋這些狀態是否正常。」

今天香港社會對避孕套的認知仍相當貧乏。(Getty Images)

性資訊不夠全面

她直斥香港家長對性教育異常抗拒。她以早前公共圖書館內有一批涉及同性戀及跨性別議題的兒童繪本閉架的事件為例,「有些書籍不涉及任何性器官或性教育,只是描述動物界一些真實情況,例如雄性生物去孵蛋,這是十分尋常的事實性描述,但家長已經如此抗拒。」

不僅如此,鄧永琴近期與一班年輕人聚會,她好奇地問他們是否知道安全套有什麼用途,雖然大家都說知道怎樣用,但當被問到是否知道安全套會過期、事前要檢查包裝袋有否破損、如何分辨底面、用前擠走空氣或事後如何取出等,「他們除了知道取出的方法外,其他基本一概不清楚,我認為(在性教育)是在倒退。」

鄧永琴認為家長可以做好一些性教育的工作,有利子女日後的成長。(高仲明攝)

鄧永琴解釋:「安全套除了避孕外,還是有效防止性病的一個重要工具。粗俗點說,它真的是『保健強身』,否則雙方都患病便出問題,但這件事如今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不時到學校提供性教育講座的何銘熙指出,需要配合不同學校的教育政策,尤其是一些教會學校,相對在性方面保守一些。他舉例說,有些教會學校會播放墮胎的影片,目的是教育學生避免婚前性行為。

但他認為做法不合時宜,因播放的只是偏頗的資訊:「年輕人遇到性伴侶時,仍感覺性行為是一件血肉模糊、羞恥和恐怖的事情。」這些情況的確發生在今天的香港。

回到文首的問題,鄧永琴認為可趁機作出適當的教導:「父母其實大可以向子女解釋:『這是爸爸媽媽之間親密的行為和關係的緊扣。』」說到底,性教育所牽涉的範疇非常廣泛,並不局僅於性行為本身。況且,香港人在性方面存在不少誤解和偏見;社會有需要認真檢視是否繼續忌諱談性,還是及早在性方面建立正確貼地的觀念,為香港人謀求長遠、健康的性生活。

相關文章:【情人節】性空間不足佳節難做愛? 怪獸家長監控或更「得人驚」

【全球性蕭條】系列:【性蕭條.一】啪啪聲,咁難聽 房事低迷的全球現象【性蕭條.二】獨身主義的隱痛 做愛次數減少怎樣影響社會?【性蕭條.三】年輕人不愛做愛? 美記者歸咎家長、交友APP【性蕭條.四】日本「低慾望社會」 性產業卻發展蓬勃【性蕭條.五】性產業升級轉型 日本銀髮族成消費主力【性蕭條.六】豐富性生活不必然婚姻美滿 無性伴侶也可以幸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