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革命.一】豪花公帑作大翻新 不治標 難治本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未入公廁,陣陣「夜香」已撲鼻而來,相信是很多港人的「集體回憶」。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撥出6億元翻新全港近三分一公廁,算是回應了市民提升公廁質素的訴求。惟耗費巨額公帑發動「公廁革命」,是否足以解決本港公廁普遍殘破的現象,以及積累經年的規劃問題?

上月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提出未來五年將撥款6億元公帑予食物環境衞生署,分階段為全港三成、即240所公共廁所進行改善通風及設備更換工程,每所公廁平均耗費約250萬元,務求提高整體舒適度和衞生水平。

食環署署長劉利群其後指,該署將優先翻新位於市區、使用量高且損耗情況嚴重的公廁,工程內容包括外牆翻新、引入嶄新臭氧及「氧聚解」除臭技術、加裝抽濕機和新式洗手設施等,務求改善公廁濕滑和異味問題。她強調,有關費用是參照該署去年翻新23所旅遊景點公廁、平均每所成本170萬元而定,預算案的估算金額「應該夠用」。

設施破損殘舊 恐成疾病溫床

食環署目前負責管理全港799所公廁,有647所位於新界及離島,其餘平均散落於港九各區(詳見下表);至於位於康樂場所、郊野公園和寮屋區等公共場地的公廁,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和地政總署等專責部門各自管理,建築署則負責統籌公廁興建及維修事宜。

(香港01製圖)

《香港01》記者日前到全港各區公廁實地檢視,其中位於佐敦白加士街的一所多層公廁連公眾浴室,男廁11個廁格中有6個因馬桶或沖水器損毀而停用。步入尚可使用的廁格一看,馬桶甚為殘舊,表面有明顯裂縫和煙頭燒灼痕迹;地磚之間的罅隙頗大,容易積藏垃圾和污水;部分蹲廁疑因沖廁力度不足,不時會有廁紙和排泄物「擱淺」在排水口附近,發出陣陣惡臭。

佐敦白加士街公廁部分蹲廁疑因沖廁力度不足,不時有廁紙和排泄物「擱淺」。(李耀宗攝)

故障廁格門上均貼有通告,表示正待建築署派員維修,但據當值清潔工說,「通報了好幾個月,至今沒有人過來(修理)」,着實令人懷疑,不同部門之間在公廁維修工作上有否充分協調。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發表2017/18年度報告,提到兩年前曾接獲一宗有關某寮屋區公廁出現嚴重損耗問題的投訴個案。該署就投訴要求食環署和地政總署跟進時,食環署指已將有關情況轉介地政總署處理,地政總署則強調寮屋僅屬暫准存在的違例建築物,沒有責任修葺或重建附近公廁設施,顯示兩個部門均「未有積極為市民解決問題」

油麻地街市頂樓公廁所有免觸式沖廁器都失靈,用者需自行沖廁。(李耀宗攝)

油麻地街市頂樓公廁的損耗程度不相伯仲。男廁洗手盆旁的梘液供應器邊緣滿布霉迹,頂蓋更不知所終,梘液恐被灰塵、霉菌等污染;所有廁格的免觸式沖廁器都無法運作,如廁後需到洗手盆用膠樽盛水沖廁,間接增加罹患傳染病的風險。

曾耀輝質疑,政府維修公廁損毀設施效率欠佳,會提高疾病傳播風險。(李耀宗攝)

免觸式設備雖有助減少市民接觸致病源機會,惟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曾耀輝質疑,政府維修公廁損毀設施效率欠佳,反而會提高疾病傳播風險。譬如在免觸式沖廁器失靈之下,市民被迫自行盛水沖廁,大大增加經盛水器具、水龍頭和馬桶接觸致病源的風險,「甚至較舊有手動沖廁方式還要高」。

曾耀輝補充,當排泄物受沖廁水流衝擊,致病源有機會被濺起的水花帶離馬桶範團,一般沖水式馬桶因用水量有限,致病源經上述方式入侵人體的風險甚微;但自行盛水沖廁時,難以控制水量和力度,或令更多致病源隨水花溢出,增加染病風險。他直言,有關當局若能在日常公廁維護工作方面「跟貼啲」,市民根本毋須承受有關風險。

結構老化嚴重 滲水猶如「河流」

除了設施損耗及衞生問題,公廁滲水情況亦廣被詬病。記者在油麻地街市頂樓公廁巡視期間,發現男廁入口樓梯長期濕滑,更生出一大片俗稱「白華」的灰白色堆積物,頗為嚇人。

油麻地街市公廁男廁門外生出一大片「白華」,象徵滲水問題嚴重。(李耀宗攝)

至於毗鄰九龍地政總署地圖銷售處的佐敦加士居道公廁,廁所外牆及門外一段行人路和樓梯亦出現滲水情況,不但有水漬和「白華」,甚至見到有水從樓梯與隔壁大廈外牆接縫處源源湧出,猶如一條「小河流」,由此可見公廁結構老化程度有多嚴重。

清水從佐敦加士居道公廁門外樓梯與隔壁大廈接縫處湧出,猶如一條「小河流」。(李耀宗攝)

滲水的不只是日久失修的公廁,剛翻新的公廁同樣如是。例如耗費640萬元翻新、2016年才重開的深水埗長順街公廁,採用入牆式設計的男廁尿兜驟眼看非常「新淨」,但若細看尿兜底部水管連接牆身的位置,便會發現有一大片紅黑色銹蝕痕迹;其正上方的免觸式沖水器感應面板亦有嚴重銹迹,部分面板更瀕臨脫落,僅以透明膠紙暫時固定,難以相信是近年才完成翻新。

深水埗長順街公廁的部分免觸式沖水器瀕臨脫落,僅以透明膠紙固定。(李耀宗攝)
賴達明認為政府進行定期公廁維修工程時,過分着重外觀翻新和硬件升級,忽略基礎防水工序。(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資深驗樓師、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賴達明分析,油麻地街市公廁和佐敦加士居道公廁滲水,是用作沖廁的鹹水管出現滲漏所致;至於「白華」則是鹹水溶解磚頭及混凝土內的礦物質後蒸發的殘餘物,按其厚度和尺寸推算,相信滲漏情況至少已持續三至五年。

賴達明直言,雖然鹹水腐蝕力強,導致公廁損耗率遠較一般民政設施為高,但公廁作為必要民生設施,政府更應做好防止滲水工程,「反映了當局為公廁進行定期維修工程時,可能過分着重外觀翻新和硬件升級,忽略了基礎防水工序的重要性。」

賴達明重申,廁所一旦出現滲漏,必須先將表面磁磚和批盪悉數拆除、重新刷上防水底漆及更換已屆使用年限的水管,才能確保建築物防水效能完整,「如果為節省成本和加快施工進度,只做局部修補,將難以保證所有缺口均獲妥善處理,雖然短期問題不大,但時間一久,滲漏又會重新出現。」

繼續閱讀:【公廁革命.​二】6億可以做到乜?學者:「翻新吓批盪」

上文節錄自第15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8日)《不治標 不治本「公廁革命」未竟全功》。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