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犯罪.一】兇案搬上大銀幕 以求真為名的二次傷害?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一對男女把車停泊在路旁,雀躍地走到附近一個劏車場,跟那大型廣告牌來張自拍。這裏怎看也不像旅遊景點,廣告牌同樣平凡得很,卻不時有人慕名前來「打卡」。背後的原因不算得光彩,因為「名氣」源自十多年前於這裏發生的一宗姦殺案。及至近年,Netflix播出紀錄片《謀殺犯的形成》(Making A Murderer),聲稱要追查該案的真相,結果一石激起千重浪,令本已回復平靜的鄉郊再次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撰文:黃珮瑜

事實上,真實犯罪(True crime)是近年英美電視及廣播節目炙手可熱的類型,一齣齣接踵而來。它們大多高舉追求公義、揭示社會真相的旗幟。如今,觀看真實犯罪片也不再是罪中之樂(guilty pleasure),反而被視為追求知性。然而,不少文化評論人卻對這股風潮感到憂慮,認為是將別人的悲劇化成自己的娛樂。到底這些節目有否彰顯了公義?消費受害人不幸和追求公眾利益之間的界線,又該如何去劃定?

率先掀起這股熱潮的,是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2014年的犯案調查廣播劇《Serial》。該節目製作人Sarah Koenig曾聯同多名記者,追查多年前巴爾的摩韓裔女子李海敏遭殺害的案件。Koenig認為,被裁定謀殺罪成的死者前男友Adnan Syed有可能是冤枉的,於是,在節目裏剖析案情,提出新疑點。《Serial》首季播出後好評如潮,成為迄今為止在iTunes最快達到500萬收聽和下載率的播客節目,還為服刑中的Syed爭取到上訴機會。

Netflix紀錄片《謀殺犯的形成》,聲稱要追查不同兇案的真相,在美國社會掀起無數爭議。(網上圖片)

《Serial》的成功引發了犯罪偵查節目的製作熱潮,觀眾的反應亦證明他們對觀看或收聽真實犯罪故事樂此不疲。其中Netflix的《謀殺犯的形成》系列可說是繼《Serial》後的另一矚目之作。先不談導演的處理手法,單是案件本身已夠曲折離奇,充滿故事性。

紀錄片的主人翁、來自威斯康辛州馬尼托沃克縣(Manitowoc)的Steven Avery,曾因性侵及企圖謀殺,被判入獄二十年,服刑期間他一直堅稱自己無辜。後來,DNA鑑定技術終於成熟了,並證實Avery果真是清白的,可惜,那時候他已在獄中度過了十八載光陰。Avery於2003年獲釋後,隨即向當年負責案件的檢察官和警長索償3,600萬美元。世事難料,Avery重獲自由兩年後,又捲入一宗姦殺案,並於2007年被判一級謀殺罪成,監禁終身,事件轟動全美。

Steven Avery曾因性侵及企圖謀殺入獄,後證實是冤獄獲釋,豈料兩年後又因捲入姦殺案判囚終身,案例被搬上大銀幕。(網上圖片)

拍攝長達十年、2015年底首播的《謀殺犯的形成》立場素來清晰,它質疑姦殺案中許多關鍵證據都是有人插贓嫁禍,還指出警方誘導Avery的外甥、智商不足70的Brendan Dassey承認與Avery一起犯罪,令二人蒙受冤獄。這套風靡美國以至全球許多國家的真實犯罪節目,成功令許多人相信Avery再一次因冤假錯案而入獄。大批支持者穿州過省到馬尼托沃克縣警察局和法院外示威,更有人發起網上聯署,要求時任總統奧巴馬特赦二人。目前,Avery和Dassey正就案件提出上訴,儘管沒有人能預知他們最終能否脫罪,但至少獲得不少民眾支持。

不過,對於馬尼托沃克縣居民而言,媒體、大眾對這宗案件的着迷程度令他們感到厭煩。當地居民Jason Prigge稱:「對於他們(製作人)而言,馬尼托沃克只是一個名字、一個故事。試想想,一群拍攝人員走來看你的屋、評論你的屋,只因你的屋有個破窗。他們不會去了解,只會站在屋外看。最後記者和攝影師轉身走了,卻為我們留下污名,我們都很努力嘗試洗脫這些污名。」

對觀眾來說,真人真事改編的兇殺案只是劇集,但對受害者家屬來說,無疑是再一次把傷口挖開。(《CSI:犯罪現場》劇照)

受害人家屬:你的劇集 我的生活

當地執法部門更是首當其衝,縣警察局、市警察局不斷收到滋擾電話、電郵和網上留言。就連縣歷史協會也成為箭靶,有人在Facebook留言:「這地方的歷史還包括摧毀了兩個無辜年輕人的一生。」旅遊局辦公室同樣收到惡意電話:「為什麼我們要來這個道德敗壞的地方?」基本上,凡含有「馬尼托沃克」名字的部門或組織都無一倖免。

然而,相比起受害者家屬所承受的,這根本算不上什麼。眼見親人的慘痛遭遇被人翻拍又翻拍,心裏總不會好受。當他們一心以為事件終告一段落,惟傷口一次又一次被揭開,儼如一個縈繞不斷的噩夢。早幾年,當大家還在如癡如醉追聽《Serial》時,一向低調的李海敏家人曾罕有地發聲明,稱重揭傷疤的痛是難以想像的,「對你們聽眾來說,這只是另一宗謀殺懸案、另一套犯罪劇、另一套《CSI犯罪現場》。對我來說,這是真實生活。你不會看到我媽媽每晚抱頭痛哭,不會看到她當時幾乎每天都要上庭,在庭上飲泣、痛哭和暈倒。你根本不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繼續閱讀:【真實犯罪.二】為收視定為公義? 性侵受害者:想借我過橋【真實犯罪.三】人們為罪案與暴力着迷 心理學家:享受恐懼快感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原標題為《遊走於虛實間 化悲慟為娛樂 真實犯罪片惹道德爭議》,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