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街頭抗爭紀錄片 政府血腥暴力清場

撰文:劉希彤
出版:更新: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2015)是一部2015年的紀錄片,敘述烏克蘭在2013年至2014年冬季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
面對近日本港一連串的遊行示威,排山倒海的新聞、記招以及資訊的泛濫和轟炸,這部紀錄片或許也能為大家帶出一點警世的作用和反思。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曾入圍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片段後續的訪談穿插,以及集會時的真實畫面。(影片截圖)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曾入圍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由俄國導演Evgeny Afineevsky執導,而其實導演與團隊也是親歷這場運動之中。透過鏡頭可以看到2014年在烏克蘭一場由示威遊行、抗爭、之後演變成近武裝革命的運動,當中捕捉到很多危險的現場畫面,根本與戰地攝影沒太大分別。

紀錄片敘述了烏克蘭在2013年至2014年冬季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影片截圖)

親俄領袖曾承諾帶領烏克蘭加入歐盟
這個紀錄片完整地敘述了整場烏克蘭革命的來龍去脈,時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在重新取得政權後,他的親俄立場鮮明。原本他曾承諾要簽署貿易協定,會進一步加入歐盟,帶給了民眾很大的期待。怎料,亞努科維奇最後不單止沒有跟歐盟簽署協定,更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了更密切的合作協議。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是一部非常緊張的歷史紀錄片。(海報)

起初民眾集會似嘉年華
當時烏克蘭失業率高、官員貪污嚴重,此舉令不少人民深信情況,只會每況愈下,經濟會雪上加霜。所以有人號召民眾去到獨立廣場抗議,人民決心走上街動發聲。起初聚集的群眾以年輕人為主,有很多大學生。他們在獨立廣場唱歌、跳舞,就似一個嘉年華一樣。當時不少年輕人都指,自己對未來有很大的期待,他們是來到獨立廣場實踐夢想,那時的口號是「烏克蘭屬於歐洲」。

民眾受召喚到獨立廣場集會。(影片截圖)

烏克蘭政府暴力清場
然而,政府漠視民眾的訴求,沒有作出回應。遊行的第九天,口號變成了「請回應我們的訴求!」但烏克蘭政府卻進行第一次清場,廣場上鮮血淋漓,政府授權軍力及警力開始使用暴力驅逐。群眾感到絕望,原本保家衛國的士兵,毫不留情地毆打人民;保護人民的警察,竟變成是人民殺手。人民無奈地背着傷痕退出獨立廣場。

這部歷史紀錄片有不少驚心動魄的流血與暴力畫面。(影片截圖)

特種部隊射殺民眾及醫護人員
群眾第二次決定再奪回獨立廣場時,號召了更多人參與,同時政府也準備好足夠彈藥,出動更激進的特種部隊,更全力進攻獨立廣場清場。附近有教堂取得主教的祝福後,敲響教堂的鐘,有民眾呼喚更多人來對抗特種部隊以及支援示威人士。最後有一萬多名市民前來增援,守住獨立廣場。
雙方對峙愈演愈烈,持續有人民出現傷亡,特種部隊在街上射殺民眾,甚至衝入急救站殺害醫生、救護人員等。事情一直到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出逃,政權瓦解。

起初出來集會的以學生為主。(影片截圖)

民眾原本對政治毫無興趣
人民走上街頭對抗國家需要勇氣,在紀錄片中有提到人們走上街頭,其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與當權者不同的政治立場。他們對政治毫無興趣,平日生活根本不會太理會政治理念或信仰。直至他們覺得要放下自己的生活,辛苦地走上街頭抗議,很可能代表他們真的感覺到未來受到威脅,對將來沒有希望。

+6

「任何人都不能傷害這個國家的孩子」
紀錄片也反映出部分加入的群眾,加入抗爭是為了孩子,他們在片中說:「任何人都不能傷害這個國家的孩子」,他們希望知道孩子的想法,因為未來是他們的,所以他們與孩子站出來對抗強權。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提到自由是需要爭取,甚至要從奮鬥才能得到目的。雖然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有差異,民眾也有不同的需求,但紀錄片有警世的意味,也值得大家引以為鑑,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