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反廿三條 vs 反修例 為何林鄭至今仍未能挽回局面?

撰文:勞顯亮 麥凱茵
出版:更新:

政府擬推《逃犯條例》修訂,在6月9日大遊行後,特首林鄭月娥依然無法收拾殘局,局勢更升溫。不少人都將事件,與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時,市民的遊行和港府的回應作對比。
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時任自由黨主席田北俊率先倒戈,辭去行會成員職位。特首董建華先決定押後立法,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更在7月16日同日辭職,政府再在9月宣布「撤回」立法,終令幾近失控的事態暫時「止血」,反觀今次反修例浪潮,林鄭至今仍欠缺回應民怨的實質舉動,導致事態不斷升級,一發不可收拾。

延伸閱讀 01新聞拆局

【逃犯條例】回顧6.9大遊行一個月 林鄭三度錯失拆彈時機

【逃犯條例】反廿三條 vs 反修例 為何林鄭至今仍未能挽回局面?

2003年七一遊行,有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立法,迫使政府最終在9月撤回立法。(法新社)

2003年,港府計劃強推《基本法》23條立法的《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當年的立法與今日修訂《逃犯條例》一樣,過半數立法會議員贊成就能通過,在建制派佔多數的局面下,政府幾乎已經數夠票。

2003年七一,香港經歷沙士,經濟跌入谷底,加上反對23條立法的聲音高漲,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事件令市民對政府不信任,大批市民在回歸六周年當日,走上街頭。當日民陣估計有50萬人參與,是回歸後最高,警方亦估計警方統計從維園正門出發的人數則是35萬人。

欲以三項修訂強闖立法會

當年在舊政府總部,記者可以「等返工」採訪,董建華連續多日僅以「早晨」回應,直至7月4日表示會小心、全面考慮所有意見和建議。

不過到7月5日,政府宣布三項修訂,即取消部份「禁制組織」條文、在「非法披露官方機密」罪中加入公眾利益作抗辯,及取消警方可不需法律手令入屋調查的條文,但董建華強調立法「事在必行」,堅持如期在7月10日交由立法會大會二讀。

2003年七一遊行,市民製作時任特首董建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等官員的示威道具。(路透社)
當年因應民情拒撐23條立法的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認為今次修例事件上行會內有成員應辭職。(資料圖片 / 盧翊銘)

自由黨轉軚 局勢現曙光

2003年雖無嚴重警民衝突,但政府一開始亦希望強行闖關,但政府的形勢在自由黨主席、行會成員田北俊的「轉軚」下,急轉直下。

7月6日晚上10時,自由黨在會議後表示,不接納政府提出的三項修訂,反對如期二讀。主席田北俊向董建華提出辭去行會議成員職務。當時自由黨在立法會中有八票,倒戈令政府數不夠票,議案無法通過。

7月7日政府連夜召開特別會議,接納田北俊辭職,宣布「押後立法」。當年民陣亦有組織市民,在原定二讀的日期前夜包圍立法會,主辦方指7月9日晚上有五萬人參與,要求政制改革和高管下台。7月12日再有超過二萬人參加民主大會。

兩高官半個月內辭職 立法先「押後」再「撤回」

7月16日,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與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後在晚上7點多及9點多,宣布辭職。

葉劉淑儀強調辭職是私人理由,之後她接受訪問時指,早已通過美國史丹福大學入學試,同年8月到美國開學,辭官和留學是早有安排,但她赴美前亦公開表示看到社會有時有「歪風」、有人「顛倒是非,黑白不分」。而梁錦松並無直接參與23條立法的工作,但因為偷步買車事件,令市民失去信任。

當年董建華先以「押後」立法,直至9月5日,董建華才宣布「撤回」《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承諾先搞好經濟,並會再次充份諮詢市民,達到共識後才再立法,重申沒有立法時間表。

董建華在2003年50萬人上街兩年後,因為「腳痛下台」。林鄭月娥至今仍然未收拾殘局,外界關注她會否因事而下台。(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2003年後中央改變治港方針 「西環」現身

不少市民都將今年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政治風暴,與2003年反對23條立法對比,特別是政府回應的態度。當年七一大遊行後6日,政府並無用強硬言辭回應,隨着田北俊辭職,局勢現轉機,而高官問責下台、政府「撤回」立法,令幾近失控的事態暫時止血。但今年的風波,政府的「暴動定性」、林鄭月娥的公開回應,每每都激起民憤,一個月內已有四次大遊行,多次警民衝突,警方兩次使用催淚彈,局勢至今未有出路,政府可謂「流血不止」。

十六年前後,中央的角色亦有很大轉變。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令中央治港方針有大轉變,更為積極介入。2003年7月,中央成立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擔任組長,全面領導港澳工作。自此以後,「西環」中聯辦在香港愈來愈活躍,從以往不評論香港內務,到主動約見建制派議員,在大大小小的議案上為港府箍票。

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上月接受無綫新聞《新聞透視》訪問時,稱當年辭職的決定,只通知了港澳辦主任廖暉:「他是不同意,覺得最好不要這樣做,不過票在你們那裏。」

今日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有政治局常委、常務副總理韓正任組長,他在一個月內已先後兩次南下,在深圳督師。林鄭月娥被追問與韓正會面的詳情,並無否認,只說不會公開見過哪些人。

2003年與2019年,都是區議會選舉年。2003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議席大減三分一,不少政黨和學者亦說,今年的選舉的形勢,必定受反修例事件影響。

2003與2019年政治風暴時序

2003年 

事件

2019年

事件

7月1日         

七一大遊行

民陣:50萬人;警方:35萬人由維園出發

6月9日

第三次反修例大遊行

民陣:103萬人;警方:高峰24萬人

當晚政府發聲明「如期恢復二讀」

7月5日

政府提出三項修訂,強調立法「事在必行」

6月10日

凌晨示威者留守立法會,並與警方爆衝突

7月6日

田北俊辭職

6月12日

示威者包圍立法會,阻止二讀,警方以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清場,政府將事件定性「暴動」

7月9日

民陣發起包圍立法會行動,五萬人參與

6月15日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例」,認同警方的「暴動」定性

7月16日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辭職

6月16日

第四次反修例大遊行

民陣:200萬人;警方:按原定路線33.8萬人

9月

特首董建華宣布撤回《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

6月18日

林鄭月娥「致歉」,但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6.12事件

   

6月21日、28日

示威者包圍警總,之後散去

   

7月1日

示威者闖入立法會破壞設施,警方在金鐘龍和道、夏慤道釋放催淚彈清場

   

7月2日

林鄭凌晨4點見記者譴責,不回應年輕人輕生等問題

   

7月7 日

九龍區大遊行

發起人:23萬人;警方:高峰期有5.6萬人

部份人在遊行後繼續向旺角進發,晚上與警方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