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奧博評】奧運永遠超支之謎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既然嚴重超支和虧大本是現代奧運的常態,為什麽還有政府樂此不疲申辦這個世界大派對呢?唯一的合理推論是:錢由市民出,過程中好處流入友好機構口袋,然後威風由官員領,何樂而不為?
麥嘉隆
大批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民眾於奧運開幕當日示威,反對奧運為巴西帶來大額支出。(Getty Images)

沒有不超支的奧運會?

新一屆里約熱內盧奧運在一連串政府官員貪污、政局動盪、寨卡病毒肆虐、工程延誤、經濟不景、治安醜聞、示威等不利聲音中揭幕,《The Games: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Olympics》的作者David Goldblatt估計,今屆奧運連同城市基建的總成本可能高達200億美元,數額足夠支付香港兩年的教育經費,或興建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巨額超支加上門票滯銷和旅客卻步,對已陷入半世紀以來最嚴重衰退的巴西造成極大壓力。

不過,據牛津大學商學院上月發表的報告指出,里約熱內盧奧運只會超支51%,比率並不高,報告以營運成本和與賽事直接相關的建設投資計算(即不計算基建,例如公路、鐵路、網絡等,雖然基建費用龐大,但每個城市報告這類項目的標準不同,難以比較),今次巴西超支比例遠勝蒙特利爾、莫斯科、巴塞隆拿、亞特蘭大,倫敦和悉尼。若論成本控制的準確性,2008北京的2%超支也值得拿一個金牌!(但北京奧運的城市基建費用超過400億美元,是營運和與賽事直接相關建設的6至7倍,也是夏季奧運之冠。)

奧運超支成常態 市民無辜要埋單

1976年奧運的財政慘劇似乎並沒有警戒後來者(1984的洛杉磯一屆不建新運動場、將大學宿舍給運動員居住,實際支出和超支都較少),當年的主辦城市蒙特利爾足足用了30年才還清興建奧運村和場館的債務,當地市民因而為O形的場館起了一個花名叫「Big Owe」(大債仔)。

既然嚴重超支和虧大本是現代奧運的常態1,為什麽還有政府樂此不疲申辦這個世界大派對呢?唯一的合理推論是:錢由市民出,過程中好處流入友好機構口袋,然後威風由官員領,何樂而不為?

當然,要申辦奧運就先要做一些「可行性研究報告」,當中要提出足以吸引市民支持的財務預測,這種所謂報告和預測,必備以下三部曲。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嚴重超支,O形設計的奧運場館亦被當地人嘲諷為Big Owe,大債仔的意思。(GettyImages)

申奧「研究報告」:誇大收入壓縮成本

首先是壓縮成本,這一步太容易了。申請奧運需要在10至11年前撰寫文件,9年前投標,例如2024年奧運在2015年申請,2017年公布結果。等於在2006年要你預測2016年香港樓價或建築成本,估錯也大條道理吧?而且同一類貨品,即使功能相約,價錢也可以相差倍計,提交第一輪報告時主辦權還未到手,營運或建築規格可以較粗略,到真正提出詳細規格時,加添些東西令成本增加自然順理成章。

第二步是樂觀地預測收入,這一步更容易,只要調節「假設」(assumptions),什麽數字也可拿出來。例如地鐵公司在1996年估計於赤臘角機場開幕初期,機鐵的繁忙日客量為36000人次,到2011年會增加至82000人次。運輸及房屋局長2014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披露:「2013年,機場快線的每日平均乘客量為40000人次。」現在,已易名港鐵的地鐵預測高鐵將來每日乘客量99000人次,你信幾多呢?

第三步是提出一些經濟學上稱為「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的非金錢或間接收益,例如主辦奧運可鼓勵市民運動,長遠可間接減少醫療支出、或增加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旅客等,當然「加强民族自豪」對發展中國家亦必不可少。不過,提出這種「效益」要考創意之餘也要顧及現實。2015年底,發展局長答覆立法會議員質詢「在未來數年,建造業仍欠缺約10000至15000名技術工人」之際,有人理直氣壯說興建第三條跑道「可創造40000個建造工人職位」,即是三跑會加劇全港工人短缺,增加建築費,令樓價飛升,說這些理由的人是否在倒機管局米?

在網絡年代,奧運的吸引力似乎正在消退。美國波士頓和德國漢堡在民意反對下先後放棄角逐2024年的主辦權,羅馬市長正積極考慮退選。達官貴人要說服市民付鈔就要加把勁了。

 

附註:

1. Berkes, H. (2009, October 01). Olympic Caveats: Host Cities Risk Debt, Scandal. Retrieved August 10, 2016, from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3351145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