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影節.下】首設紀錄片單元 女星傳記片有望問鼎奧斯卡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編者按:美國的奧斯卡獎、金球獎,以及歐洲三大電影節或影展如威尼斯、康城和柏林等廣為人知,相比之下,「年輕」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簡稱TIFF,1976年首辦),人氣稍遜。不過,經過多年發展及多次改革,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國際影展,其所設置的最高榮譽「觀眾票選獎」(People's Choice Award)的得獎作品,近年更被視為奧斯卡金像獎的「風向標」。下面由出席本屆多倫多電影節的胡芷晴,為我們帶來電影節的第一手綜述。

承接上文:【多倫多電影節.上】展示觀眾力量 獲獎電影警醒仇恨之禍

首次獨立設置紀錄片單元

本屆多倫多電影節新增了紀錄片單元,並設「觀眾票選獎」,故電影節放映多部題材各異的紀錄片。贏得紀錄片大獎的是曾獲奧斯卡提名的Feras Fayyad執導的《The Cave》,電影記錄了一名敘利亞女醫生在內戰期間,秘密在地下隧道進行絕地救援工作,搶救無數受傷兒童的英勇事蹟。《The Cave》有別於大部份講述敘利亞內戰的電影,罕有地在混亂中仍能保持高品質的攝影,呈現出多個真實、完整而又驚心動魄的影像。更重要的是,紀錄片為中東女性取回應有的尊重,並揭示了敘利亞人根深柢固的性別歧視──就算在如此危急的環境下,女醫生仍然經常受到男傷者及男同僚的質疑和歧視。

其他幾部紀錄片也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順便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Love Child》講的是在宗教壓力下的愛情權利──在2012至2017年期間,編導追訪一對爭取相愛權利的伊朗戀人。在伊朗,已婚人士與非合法伴侶發生關係是會被施以石刑(女)和死刑(男)。男女主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遇上,各自都有不如意的婚姻,女的更長期遭虐打卻不能離婚。他們都是伊朗的知識分子,為了爭取在一起而逃離家園,並成為了難民,但各國難民政策的改變,令他們的希望幻滅。電影不但使我們感受到愛的威力,讓我們珍惜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更揭示了現在各國及聯合國難民署正面對的全球難民問題,顛覆了我們對難民的看法。

走訪19名已退休或離職警員而拍成的加拿大紀錄片《Coppers》,深入探討這份極端的工作令他們造成什麼心靈創傷,以及對其日後生活帶來什麼影響。紀錄片以訪問建構而成,沒有加插任何案件片段或照片,把焦點放在受訪者上,卻沒有因此變得單一重複。基於導演出眾的訪問技巧,在沒有明顯故事線的安排下,仍然緊湊好看,在警員憶述各自對他們影響深遠的案件時,其真實的微小表情,勝過千言萬語。從訪問中,我們看到警察的工作性質是如何結構性地摧毀人性,他們常常需要面對生死一線的場面,有時要傷人甚至殺人,正如其中一位受訪者所說,就算是合法也不見得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時此刻的香港,看到本片,叫人沉思良多。

此外,武漢電視台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新作《City Dream》和記錄2018年亞美尼亞「天鵝絨革命」成功的《I Am Not Alone》也令人觸動。陳為軍的《請為我投票》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他是少有可以拍攝出喜劇紀錄片的導演,透過捕捉現實荒謬的人物和處境,再透過剪接和配樂,營造出一幕幕惹笑效果,卻又深具針砭時弊的意味。《I Am Not Alone》則依時序推進,在穿州過省跟訪運動各場集會和遊行場面時,穿插對反對派及政府代表的訪問,展示反對派領袖如何透過網上直播引領群眾,游擊性發動各地非暴力性的不合作運動,令政府疲於奔命,並最終將戀棧權位而毀諾的時任總理薩爾基相(Serzh Sargsyan)拉下台。其拍攝手法深入淺出,極具感染力。

女星傳記片有望問鼎奧斯卡

紀錄片以外,另一部被視為來年奧斯卡大熱之作、為紀念女星茱地嘉蘭(Judy Garland)逝世五十周年的《Judy》也頗受關注。該片在Telluride電影節首映後,一直好評如潮,觀眾都對飾演茱地的雲妮絲維嘉(Renee Zellweger)的演出讚口不絕,更一致稱之為她從影以來最好的演出。在電影節首映當晚,現場觀眾更全體站立鼓掌達五分鐘,雲妮也感動到落淚,在現時的聲勢及整個影壇缺乏女星的形勢看來,《Judy》有望為雲妮帶來奧斯卡影后殊榮。雲妮不但演活了晚年茱地(所謂晚年,其實只是46歲,茱地長年受酗酒、濫藥和情緒問題困擾,終年47歲),還真人現場唱出多首茱地膾炙人口的金曲。但是她的成功不只在於神似、形似和聲似,而是「似」之餘,還可以保留個人特色,完全融入角色,我們看到的不是「扮」,而是真正的「演繹」,一個由雲妮塑造出來的茱地。

紀念茱地嘉蘭逝世五十周年的《Judy》好評如潮,雲妮絲維嘉的演出維妙維肖。(劇照)

但無可否認,自從網上串流平台興起,改變了全球電影工業模式,削弱了電影工業的功率和收益,大大縮小了中大型製作的空間和機會,非續集形式電影作品更持續遞減,這個現象確實直接影響了多倫多電影節的光芒和吸引力,必須承認,今年的片單的確比以往較為遜色,must see之作十隻手指都數得到,多部事前期待的主打,表現也未見突出,連亞洲和華語片的參展數目亦大幅下降,或許整個電影業的疲弱,已經開始浮上水面。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多倫多電影節側記 展示觀眾力量 體現平等精神》,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