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創業.一】留守異鄉 你不知道的港漂創業心路

撰文:張家佳
出版:更新:

香港有一種說法,在這座七百萬人的大都市中,每一百人中有一個是「港漂」。什麼是港漂?這個概念聽上去和「北漂」、「上漂」相仿,背井離鄉的人們來到另一個大城市尋找機會,並拼搏努力,難免有飄忽不定的感覺,於是用了「漂」來形容。「港漂」的詞大約在2000年之後出現。1999年,香港政府首次放寬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的入境政策,讓內地學生得以來港讀書甚至畢業後留下就業。這群年輕的異鄉人懷揣着對這座城市的無數想像,踏上新的征程,學習、生活乃至留下來工作、定居。他們當中有部份人選擇了另一條更難走的路—創業。在這個資本追逐激烈、創業成本頗高的城市,這些年輕人會用自己的想法和努力打造什麼樣的事業呢?他們為什麼選擇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創業?箇中摸爬滾打、酸甜苦辣又是如何?他們和香港會擁有怎樣的未來?或許聽聽這群青年港漂創業者的故事,我們會知道答案。

在荃灣西一個數碼港旗下的共享辦公室,1995年出生的陳晨(Jack)和他的夥伴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人人手邊擺放着一杯用來提神的咖啡;在尖沙咀海港城對面的寫字樓,高博約了幾位客戶見面,認真計劃合作事宜;佐敦的辦公室中,張惠曉(Kerry)正在準備各種資料,從容不迫面對她的學生和家長,因為她知道公司背後有合作夥伴金暉和李夢亮的支持;另一邊的港島,楊雪在銅鑼灣鬧市的餐廳挑選食材,為客人準備豐盛的晚宴。這是四個港漂創業者的日常,也是無數港漂創業者的縮影。

在香港,據說每一百人有一個人是「港漂」。(視覺中國)

香港從來不乏創業者,上世紀七十年代,「獅子山精神」被發揚光大的時期,無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神話。幾十年過去,香港成為國際大都市,吸引各地優秀人才來港,不少港漂選擇在香港創業。他們開拓新的可能,或許亦為其他創業者帶來不少啟迪。

政府開放人才政策

內地學子畢業留港港漂,維基百科的英文定義:Hong Kong drifter;泛指中國內地來港求學或求職的年輕群體,通常是修讀大學本科學位或以上的學生或留港工作的專才。1999年,特區政府開始放寬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的入境政策,讓內地學生得以來港就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

2003年,政府推出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在內的多項人才引進政策,同時不斷擴大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八間大學非本地生的招收比例。

很多港漂提到,2008年之後,「港漂」這個稱呼才逐漸在他們身邊出現。當年,政府進一步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 回港就業安排」(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IANG)),為內地來港畢業生提供無門檻留港12個月的優惠條件,而應屆非本地畢業生更毋須在提出申請時已覓得工作,種種逗留條件限制放寬,吸引不少內地學生畢業後留港發展。這群人成了定義上的「港漂群體」。

香港是一座適合年輕人闖出一片天的城市。(視覺中國)

初來香港 度過適應期

高博來港十二年了,這個不吃辣的陝西青年說自己很快融入了香港社會,高中一畢業就來港讀本科,他的適應期是在校園度過。

高博回憶說,「我讀書的時候,學校的內地生僅僅二百多人,六所主要大專院校加起來,也就每年一千多人。真正較多內地生過來香港讀書的時期,應該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的大專院校開始逐步開放大量內地生名額。」

為什麼選擇來港?高博表示,當初純粹是機緣巧合,「來香港之前,我完全沒想過。2007年,我在陝西念高三,高三第一個學期,香港理工大學來陝西招生。當年,正是理大第二年招募陝西學生。我被推薦去面試,就被錄取了。」

陝西青年高博來香港快十二年了,如今創辦了自己的金融服務公司。(龔嘉盛攝)

高博當年也獲內地頂尖名校錄取,他說:「我覺得去北京的話可能環境並沒有特別大的差別,我隱約覺得香港這個地方還是不一樣的,會有一些國際化視野,又是金融中心,考慮到這些,所以決定來香港讀書。」

十多年前初來乍到,「香港在我的印象中,始終是一個很熱情的城市,非常溫暖,人與人之間也沒什麼距離。」

高博仍可清楚回憶起當年的趣事:「我來香港第一天買了一張電話卡,想打電話回家,由於不會使用加撥區號這些程序,一百塊錢,十分鐘就打完了。然後,我跑回去和店員交流,但是,我講的普通話她又聽不懂,就有另一位市民幫我翻譯……還有第一天在學校食堂吃飯,也是弄不清楚吃飯付款的流程,沒有買單就坐下來吃飯,但是,食堂的工作人員很耐心地提示。」城市的點滴溫度讓高博覺得,這是自己要留下來的地方。

創辦科技公司的Jack,當初也沒有來香港的計劃。中學時期,他因為家庭的關係,來港讀書。不一樣的落腳緣由,一樣的適應期,「剛開始是和爸爸一起過來,他在這裏工作。但爸爸比較忙,經常不在香港,最初幾年就像我一個人在香港。」

說起初來香港的遭遇,Jack有點自嘲的成分,「吃也吃不慣,住也住不慣,但是沒有辦法。」多年下來,他已經能講一口流利廣東話,外表與本土青年無異。

Jack說:「香港創業的環境,如果一百分滿分的話,我給七十分。」(黃舒慧攝)

北方人Kerry說,從衣食住行上,香港和內地的確截然不同,但是,慢慢會發現其中很多的好處。「我來香港之前,曾在韓國就業,韓國的職場環境講究等級觀念,氛圍比較壓抑。但是,香港大部份工作是師徒制,我在香港一畢業從事駐地工程師的工作,職場上大家都以英文名互相稱呼,這是平等的夥伴關係,我覺得香港這種人情世故是我非常喜歡的。」

Kerry的合作夥伴金暉從英國回來,金暉表示,香港和英國在制度和節奏上很相像,讓他一開始就覺得好像還在英國,所以適應期也較短。

北方女生Kerry曾經在韓國工作過,覺得香港工作環境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特點。(龔嘉盛攝)

有說百分之九十的港漂,在面對這座城市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適應期。無論什麼原因,他們選擇香港,並且嘗試融入香港,這中間既有內地人常常面臨的語言、生活習慣(或方式)問題,又有作為高學歷人才在工作和理想上的掙扎,但好在,一些人堅持了下來。

根據香港政府公報,2018年香港共有超過2,600間初創企業,增長幅度顯著。其中,非香港人創業更不在少數。香港作為經濟金融中心,競爭壓力和創業成本並不佔優勢,是什麼動力讓這群港漂選擇創業呢?

陌生環境 緣何在港創業?

Jack在香港嶺南大學讀書時認識了學長Eddie,後來更成為他的創業夥伴。他們和另一位香港朋友Adam一起創辦HEYCOINS。Jack和Eddie都是90後,是感情很好的朋友,平時會一起打籃球,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和計劃,一拍即合。

Jack說,創業本來就是少數人會選擇的道路,在香港,無論是港漂還是土生土長港人,都會傾向選擇風險較低、較為穩定的就業道路。他反而覺得創業可以讓一個人短時間內學到很多東西,幫助自己成長。

陳晨Jack和夥伴一起創立了一家科技公司,發明了一款硬幣電子化的機器HETCOINS。(黃舒慧攝)

作為樂觀的90後,Jack說:「香港創業的環境,如果一百分滿分的話,我給七十分。我覺得這座城市容錯率很高,但還是會有一些難度,我覺得這不是香港特有的問題, 每一座大城市都有,上海也有,北京也有,但香港是一座包容度極高的城市。」

此外,Jack還覺得香港擁有一個比較成熟但又比較小的市場,他舉例說,「香港創業失敗率較低,內地市場需符合13億人的口味,香港則是700萬人的口味。」而這些特質,正吸引這群年輕人義無反顧投身創業。

對於高博來說,選擇在香港創業也是十分自然的事,這個城市成為他整個「二字頭」生涯的全部,「我對香港比較熟悉,從內地中學畢業之後就在這裏,之前中學時期對市場沒什麼感受,現在覺得香港還是有很多機會。」

理大帶給高博不少創業靈感,畢業前夕,他已經在很多知名企業、上市公司實習,積累了就業經驗。偶然間,他看到了理大擁有一些扶持學生創業的微基金,他當時和幾個大學同學想,不如去試一下,於是申請計劃。「我們前前後後大概拿到了一百多萬的創業基金,一邊學習一邊開始開公司,當時在做一個互聯網項目。那是我在香港第一次創業。」

對於高博來說,選擇在香港創業也是十分自然的事,這個城市成為他整個「二字頭」生涯的全部。(龔嘉盛攝)

高博指出,香港大專院校有很多創業計劃和基金扶持學生,市場也大,尤其像他們這樣擁有內地背景,又曾在海外留學,容易在中間挖掘一些機會,這也促使他進一步堅定選擇創業。畢業後雖然選擇了實習,高博始終沒有放下創業的理想。第一次創業,他形容為比較學生氣;第二次創業,他選擇投資一家西安小吃肉夾饃店;短暫的餐飲嘗試之後,他開始了現在的金融投資服務公司。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曾任理大行政副校長,他在2014年推出兩項支持初創科技企業的基金計劃,藉以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該兩項計劃分別為「科技園—理大科技培育基金」和「理大科技領航基金」,資金均來自政府創新科技署推出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

此類計劃,在大專院校並不少見,它們扶持在校學生,並埋下創業的種子。例如Jack他們的HEYCOINS,獲得2015年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成為第19期數碼港培育計劃受培育公司。如今,他們不僅擁有位於黃埔花園的辦公室大本營,還在荃灣西的數碼港共享辦公室設有自己的辦公地點。

「青年發展基金」是另一項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年輕人創業及其他青年發展活動的項目,其中包括以資金配對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從而協助年輕人創業。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在2019年3月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包括落戶創業基地,以及進一步協助青年解決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

Jack曾表示,「這筆資金多少沒關係,若說支持創業的話,再多錢都是不夠的。我覺得視它為啟動資金,那就可以了。」作為科技型項目,像Jack他們,獲得啟動基金,再慢慢步入正軌。近年,港府陸續推出相關基金計劃,幫助不少創業者起步,也讓這群港漂青年慢慢看到了創業的勢頭,奮不顧身投入洪流。

九七回歸後,兩岸交流頻繁,來香港之前,很多港漂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不俗,認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法律制度完善。當他們在這裏開創自己的事業時,發現這些曾經在想像中的優勢,也成為吸引他們留港的重要因素。

繼續閱讀:【港漂創業.二】年輕港漂紛試水 香港創業環境究竟如何?【港漂創業.三】深信做得好 社會就接受

上文節錄自第18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8日)《港漂創業記》,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