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下】幼弱難自救 第三方角色顯重要 可借鑑澳洲模式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兩年前的今天(2018年1月6日),5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生父及繼母虐待致死,事件震驚全港,促使特區政府成立此前民間爭取了二十年的兒童事務委員會,並在公營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事隔兩年,虐兒個案仍然頻生,但大眾關注度已有所減退,後續的保護兒童政策亦未見蹤影。這不禁令人疑惑,問題究竟出在哪裏?人們為什麼會虐兒?防護兒童失效背後牽涉什麼結構問題?我們又應該怎樣修補這千蒼百孔的防虐安全網?

承接上文:【虐兒.上】官民觀念依舊落後 預防虐童須更整全政策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虐童問題卻持續惡化,政府需認真反思背後原因。(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迷思三:舉報受虐如毀人家庭,不如高高掛起?

社福界建議的第三層防虐工作是「識別虐兒個案及防止在家庭重演」,而申訴專員公署去年10月發表《有關辨識和通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機制》報告就明確指出,與兒童有緊密接觸的老師、社工等專業人士,在揭發虐兒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惟目前法例並無規定他們在知悉事件後必須挺身而出舉報案件,故建議政府探討強制舉報懷疑虐兒個案的可行性。文首的統計可見,不少施虐者都是受虐兒童的父母或較親密的家人,受害時未必懂得向外求助,故第三方的舉報機制尤為重要。

誠如不少支持強制舉報的意見認為,該機制可以提高專業人士、左鄰右里或親朋戚友對懷疑虐兒個案的敏感度,令較多虐兒個案及早被識別,以便當局盡快介入。然而,在「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的價值觀下,這個社會似乎默許了透過體罰懲戒兒童,並「勸諫」旁人勿插手別人家事,以免破壞舉報者與施虐者的友好或受虐者的家庭關係。

張超雄表示,市民若真誠舉報虐童個案,應獲免刑責。(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工黨立法會議員兼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主席張超雄透露,根據他處理虐兒危機的經驗所得,不少社工較為保守,即使眼見兒童身上有明顯受虐痕迹,也會擔心介入後會破壞受害者的家庭關係而有所顧慮;除此之外,不少施虐的父母被社工舉報會馬上「反面」,拒絕讓該社工繼續跟進個案,令社工更加猶豫。張超雄補充,無論在社署、公營學校或社福機構工作的專業同工,都面對同樣的困難,例如學校社工在處理個案時不太進取,其實是因為部份校長懼怕得失家長。

問題是,當下的社會,不就是因為我們顧慮這個、害怕那個,才導致施虐者繼續肆虐嗎?黃翠玲曾經引述2017年的虐兒統計分析,有約八成個案源於家庭成員和鄰居的舉報才揭發,可見舉報機制的重要。有評論擔心,普羅大眾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可能因為誤報而誤墮入法網,黃翠玲和張超雄均建議當局向美國借鑑,只要相關人士真誠報告,不論通報結果最終是否被接納,也能免除一切民事或刑事責任;同時,引入匿名制或相關部門先採取隱密調查、取證等方法,都可有效防止誤報以及緩解市民憂慮。

雷張慎佳指出,社會每一個角色都成為預防虐童問題的重要持份者。(資料圖片/張貮龍攝)

至於具體工作,雷張慎佳表示,特區政府應該改變觀念,勿再強調虐兒僅是家庭問題,反應帶頭防止,像澳洲、瑞士、加拿大般,發布明確的兒童政策文件,開宗明義提出保護兒童福祉是社會共同責任,好讓社會每一個角色都成為預防虐童問題的重要持份者。她承認,強制呈報機制容或不完美,但只要確立良好的護童風氣,不同措施便能積極「包位」,填補不同的細小空隙,最終達到「共建睦鄰社區,理解家庭是社區的內在單位,促成人際支援功效」。

可借鑑澳洲預防介入模式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早前撰文,指出香港現時的兒童事務存有兩個嚴重缺陷,分別是欠缺整全的兒童政策和專責統籌的機構,導致凡涉及到兒童權益的事項,都缺乏長遠及清晰的目標,更無階段性指標及行動規劃。

怎樣才是完善的兒童政策?澳洲模式或具參考價值。當地政府於2009年推出《Protecting Children is Everyone's Business》文件作為全國性的護童政策框架,清晰指出虐兒責任不再局限於施虐者,而是延伸至公共政府,以及各持份者單位。該框架每三年發布一個行動計劃,特設不同保護兒童的焦點項目和目標,鼓勵大眾共同努力實踐。

若果市民打破毀人家庭禁忌,主動舉報懷疑虐兒的個案,或許可以避免臨臨的悲劇。(資料圖片/龑嘉盛攝)

在地區工作中,澳洲政府成立了家庭與社區服務部作專責機關,以強化社區的輔助功能,向家庭提供多元化支援,包括優質幼兒照顧服務,和改善親職技巧等課程。雖然香港也有不少機構提供類近的親職教育,但大部份項目非政府資助項目,不但無以為繼,而且不少項目更因經費問題,以及宣傳力度不足,造成覆蓋率低,虐兒預防的果效也因此受到削弱。

澳洲模式獲業界讚揚,原因也在於其具前瞻性的定位。它強調普及預防的重要性,嘗試及早識別家庭及兒童的需要來提供支援服務,避免其因缺乏支援而演變成「高危」家庭。澳洲政府試圖讓兒童保護服務延伸至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整體福利的一個面向,沒有流於視保護兒童為單純的虐待回應,反而上升為促進兒童安全及兒童福祉,更貼合世界衞生組織的理想指標,是特區政府值得學習的方向。

相關文章:

【臨臨虐殺案】繼母母親與兩被告被控虐兒 事主包括臨臨8歲兄

【幫港童出聲3】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無say?團體爭取廿年感失望

【政策論壇】強制舉報虐兒 保護兒童機制需作整體配合

【國際兒童節】虐兒個案不跌反升 無辜孩童成病態社會犧牲品

上文節錄自第19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01月06日)《官民觀念落後 幼弱難自救 呼喚整全政策 消弭虐兒因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