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紙成瘋搶目標 疫症中如何自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疫情持續,繼口罩、消毒用品,以及白米、公仔麵後,廁紙亦被香港人搶購。周三(5日)的搶購潮源於網上流傳虛假訊息,指有「惠康內部消息」聲稱內地生產線停工,多種日用品如即食麵、紙巾、白米等供應有限。惠康及後已澄清消息,多家供應商亦指貨源正常,會維持一般補貨。

以往本港遭遇颱風,以及沙士、豬流感,市民都曾爭相搶購物資,在社會疫症橫行時,甚至連板藍根、白醋等偏方都會被搶購一空。不過今次被市民狂掃的廁紙既非糧食,也不能「治療」奇難雜症,廁紙搶購潮的緣起可謂是恐慌使然。或許不少香港人認為,政府將連廁紙供應都保不住了。社會竟至如斯光景,實叫人難過。

或許不少香港人認為,政府將連廁紙供應都保不住了。(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停一停諗一諗 勿墮恐慌循環

自疫情爆發以來,由口罩等物資開始的不斷瘋搶,部分雖是貨源問題,但也有部分由社會心理導致。超市貨架可謂普遍市民衡量市面貨量的最直觀辦法,以今次廁紙事件為例,自流言傳出後,貨架上的廁紙開始見少,多家鄰近分店甚至陸續售罄,市民自然擔心市面廁紙不足。而且市民經過口罩缺貨一役,也更容易假定廁紙一樣難以補貨。

屢次的物資短缺事件,令港人疲憊不堪,每天留意哪裏有口罩、哪裏有瘋搶。不分真假、先搶為妙的本能反應逐步取代思考,今日搶完廁紙,他朝或要搶漱口水、搶衛生巾,搶到貨架清空,恐慌心理再度蔓延。

其實疫情發展未明,社區爆發的危機潛藏,害怕乃是人之常情。不過任超市的貨倉再大,也不可能敵過七百萬人的瘋搶。要對抗疫情,香港人首先要保持理性,購買物資也要適可而止。試問一個人買下幾年份量的廁紙又有何用?網上謠言眾多,造謠者固然可惡,但若七百萬人不夠冷靜,跟隨謠言行動,搶購風潮又怎能平息?疫症時期,香港人更須保持理性,核實謠言。

香港人首先要保持理性,購買物資也要適可而止。(資料圖片/梁煥敏攝)

富者囤積居奇 貧者何處求援?

市面貨品售罄,部分市民經濟能力充足,尚能「以本傷人」高價買入。逾千元的一盒N95、近五百港元一盒的日本口罩、$25.8一個的韓國KF94,願意購買的依然大有人在。但對於貧苦基層,既無法硬食炒價,日常埋首工作也無暇排隊。而許多長者不諳科技,要他們登上各大網購平台掃貨,更是天方夜譚。

香港市民面對困境,不少社區組織、區議員、商戶皆群策群力。例如周三(5日)有團體在梨木樹派發免費口罩,期間傳媒訪問一名排隊街坊,詢問他何以不戴口罩,街坊答道家中已用盡口罩,隨之潸然淚下,及後細問才知道他已曾多次排隊,可惜皆失望而回。幸好經媒體報道後,公民黨荃灣區議員陳琬琛協助他獲得口罩。但鏡頭以外,還有多少這樣買不到基本物資的香港人?

目前各區區議會均已通過撥款購買防疫物資發放街坊,多名區議員亦向街坊發放口罩、洗手液等物資。各區區議員在此之上還可多做一步,本港不少有心商戶皆努力在外地尋求口罩供港,區議員還可以擔當協調角色,在得知區內有急需口罩的基層或老年人後,可以嘗試與有關商戶或社區團體協調,提議首先向基層或老人供應口罩,避免要老人家吹風排隊之餘,也共同盡力阻止社區感染發生。當社會有什麼新消息,或有謠言不實時,區議員亦要協助消息不靈通的街坊掌握資訊。

鏡頭以外,還有多少這樣搶不到基本物資的香港人?(資料圖片/陳琬琛Facebook)

政府抗疫不力 市民信心破產

歸根究柢,市民瘋搶物資貨架一掃而空,反映的是對政府信心見底,簡單如「廁紙供貨」也無人相信政府可以守住。自疫情爆發,香港政府反應速度落後於台灣、澳門等地。政府面對口罩不足,一舉一動都完全無法給予港人信心,早前政府信誓旦旦的「全球採購」亦遭立法會議員莫乃光直斥其「Hea」,質疑物流署的全球採購方式就是向着世界發電郵,要求供應商登入政府系統註冊投標。口罩價格水漲船高,香港政府還依舊囿於市場教條,要供應商價低者得承接生意。

「港人自救」,一時之間變成不少港人的抗疫方針。社區團體、商戶致力尋求貨源,區議員向街坊派發物資,討論區激烈討論網站貨量,市民無限「F5」網購店,為求一罩排隊餐風露宿。若然政府「無為而治」,供應依舊不足,市民只怕仍要搶購口罩。林鄭月娥等主要官員或會毫不着急,甚至認為市民不必如此瘋搶,但這正是問題所在。為官者高高在上,若然連社會心理也不諳,試問如何在疫症時期穩住民心?除了等待供應商回覆電郵之外,政府要做的事,着實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