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袁國勇等12學者《刺針》撰文 促病毒命名SARS-CoV-2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由於疫情最先出現於中國武漢,疫情過往被稱誒「武漢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其後正名為「COVID-19」。而導致肺炎疫情的冠狀病毒,世衛一直稱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12名學者、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表公開信,認為採用「SARS-CoV-2」(沙士冠狀病毒2型),作為病毒名稱更為合適。信中指出,病毒與沙士屬「姊妹病毒」(sister virus),加上於名稱中保留「沙士」(SARS)能保持公眾警惕。

袁國勇等12名國內外學者發公開信。(資料圖片)

公開信由12名中外華人學者發出,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教授李十月,及多名國外大學的華人學者。

疾病有別於病毒名稱

他們於信中提及,疾病的名稱可以有別於病原體的名稱,如愛滋病(AIDS)與HIV病毒的例子;加上於病毒名稱「SARS-CoV-2」加上SARS的用字,僅代表與沙士病毒有關,不等同會導致有如沙士般的疫情。

SARS(沙士)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簡稱,導致沙士的病毒,被命名為「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簡稱「沙士冠狀病毒」。

袁國勇等12名國內外學者在《刺針》撰文,促病毒命名SARS-CoV-2。

病毒或會反覆發生

他們說,「SARS-CoV-2」病毒名稱不會對涉及疫情國家的社會穩定性及經濟發展構成影響。因應未能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並未有方法切斷傳播鏈,以後病毒會反覆發生,甚至或會出現「SARS-CoV-3」的病毒,故於名稱中保留沙士將有效保持公眾警惕,並可以更迅速回應疫情。信中又以MERS冠状病毒為例,稱病毒於駱駝和人之間多次傳播,令疫情數年之內反覆發生。

他們又稱,國際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對SARS-CoV-2的命名與國際病毒分類委員的目標一致,均為促進學術界的交流;而由於「SARS-CoV-2」名稱已應用於學術界文章,認為改名會導致學術界的混亂,建議應保留「SARS-CoV-2」名稱。

▼3月4日港府首兩班包機 武漢現場圖片▼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