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5星難度路線有幾難行?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撰文:攀山者聯盟
出版:更新:

很多介紹行山路線的網頁和應用程式,都習慣概括地以「幾多星」來表達路線的難度。你又有沒有想過,那幾粒星星背後,到底代表着什麼呢?
文:攀山者聯盟

筆者有好幾次想約朋友行山,說明了日期時間地點後,朋友就問:「你這條路線,難度幾多星?」

同樣的長度、同樣的海拔爬升高度,但走的嶇山路上山,就比行石屎路困難得多了。圖為吊手岩。(由作者提供)

你有試過被人問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回答?你又有沒有試過向你的領隊問這個問題?那如果領隊答你:「難度有4星。」你又會怎樣反應?

在你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讓我們看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原來只要參考的指標不同,即使是同一條路線,難度評級也可以差天共地。

與其問人幾多「星」,不如問以下問題更實際:

+3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上大帽山有各種方法,行平坦的大馬路上山,比行崎嶇的山路容易得多。(由作者提供)

世界各地「官方」路線難度評級大不同

對於登山者來說,「這條路線有多難行」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問題。

很多時候,登山不是一種講求盲衝直撞的挑戰;登山的過程,是由一個接一個有意識的決定去組成的。而有組織的登山者,會根據路徑的要求及自身的能力,去為自己訂立合適的挑戰。所以在選擇路線之前,就需要預先知道路線的難度了。

這個情況不限於香港,在世界各地——近至台灣,遠至美國、瑞士;由簡單的晨運小徑,到困難的雪山攀爬——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方法,去告訴登山者某條登山路線有多難行,協助登山者作出「行vs不行」這個決定。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環湖大部分路段沒有遮蔭,曝曬時間長,也可以造成致命危機。(由作者提供)

但是,不同的地域,就會有不同的地形、氣候、管理制度等等;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不同的登山團體也會有不同攀爬程度的成員,這些成員看重的登山元素也會不同。

因此,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團體,在制定自己的登山路線難度評級時,都會有不同的參考標準;以致在某個評級制度下的「一星」路線,有可能已經是另一個制度下的「五星」路線了。以下舉兩個難度評級的例子,讓大家參考一下。

(例子一)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樂行》的難度評級:

難度評級:1星|定義:短於4公里,需時1小時以內,海拔高度改變少於100米,平坦易行。
難度評級:2星|定義:4-8公里,需時1-2小時,海拔高度改變100-200米,有少量梯級。
難度評級:3星|定義:8-12公里,需時2-3小時,海拔高度改變201-350米,比較多梯級。
難度評級:4星|定義:12-15公里,需時3-5小時,海拔高度改變351-500米,頗多梯級。
難度評級:5星|定義:15公里以上,需時5小時以上,海拔高度改變多於500米,多級難行。

(例子二)美國優勝美地點數係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

難度評級:第1類|定義:在一個平坦的地面行走,受傷機會低,下墮的話很少會致命。
難度評級:第2類|定義:在陡峭的登山徑往上走。
難度評級:第3類|定義:地形更陡峭,需要用手輔助攀登,受重傷的機會增加,但下墮的話不一定致命。
難度評級:第4類|定義:簡單的攀岩地形,部分特別陡峭的路段建議用繩索做保護;如果在沒有繩索的情況下下墮,很可能會致命。
難度評級:第5類|定義:真正的攀岩,山形接近垂直或完全垂直,需要有攀岩的技巧才能前進,以及需要用繩索和攀岩器材來確保安全。如果在沒有繩索的情況下下墮,會導致重傷或死亡。

有沒有發現,以上兩套系統,雖然都是分5級,但每個級數所代表的難度卻有很大差異?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環船灣淡水湖兜一圈,全長15.5公里,在《郊野樂行》屬於5星路線。(由作者提供)

汝之五星難度,吾之兩星難度

以香港的船灣淡水湖郊遊徑(也就是行山人士所謂的「環湖」路線)為例——這條郊遊徑全長15.5公里,路況都是不斷上上落落的碎砂石路,而且全程曝曬,沒有遮蔭。

由於漁護署《郊野樂行》網頁是介紹郊遊徑的,而這些郊遊徑全部都沒有特別需要攀爬的路段,所以評級的時候焦點放了在對登山者的體能要求這個項目上;因此,船灣淡水湖這條郊遊徑,在《郊野樂行》中就得到了「5星」難度的評價了。

不過,美國的優勝美地系統,還包括了各種需要攀爬垂直懸崖的路線,所以焦點會放在登山者的攀爬技巧和失足會否致命這兩個項目上;而在美國的系統,船灣郊遊徑的難度最多只能算是「第二類」。

有些路線,下墮有機會致命,所以會用繩索做保護。(由作者提供)

難度定義人人不同

在這裡要表達的是,只要制定係統的人考慮的因素不同,即使是同一條路線,也會得到迥然不同的評級。同樣道理,香港坊間有這麼多行山網頁和應用程式,我們能否確保網頁A所謂的「1星路線」,難度跟應用程式B描述的「1星路線」完全一樣?

如果我們習慣只看某條路線幾多星,就貿然上山,可能到山上時才發現路線的難度跟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出入,輕則需要撤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被困要報警呢!

夏天行山必備12件小物(按圖放大):

+7

避免問人難度幾多星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情景:如果有人問領隊「你這條路線有幾多星」,作為領隊,可以怎樣回答會比較理想?與其從領隊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怎樣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先從發問者的角度出發,想一下: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當你問人一條路線有多難,其實是想得到些什麼資訊?又有沒有更好的問法呢?

如果你是發問者,與其問「這條路線有幾多星」,下次不妨試試問你的領隊以下問題:

1. 這條路線有多長?

2. 路線海拔提升和下降各多少?

圍著城門水塘走平路繞一個圈的長度是8公里,上落一轉大帽山山頂的長度也是8公里,但兩條路線在海拔差距和難度上的相差可大了!

3. 行程預計需時多久?

走石屎路上一次大帽山,跟走碎砂石路上一次吊手岩和大金鐘,距離和海拔提升都差不多,但路況不同,所需時間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分別。

4. 路線多不多隱秘的小徑和密林?

有時候即使是很平緩的小徑,如果被密密麻麻的植被覆蓋,也可以走得很吃力的;更有可能導致迷路。

5. 路上遮蔽處多不多?

這包括了涼亭、沿途樹蔭等等。尤其在夏天,長期曝曬也可以造成致命的意外。

大嶼山的狗牙嶺,險峻陡峭,是不少行山人士心目中的困難路線。(由作者提供)

6. 路線上的地形是否複雜?需不需要用手輔助攀爬?多不多陡峭的砂石路?

7. 在某些地方失足的話,會不會受重傷或致命?

蚺蛇尖和狗牙嶺,在香港很多行山人士心目中都算是最難的路線,但在其中一條上某些位置失足的話,很大機會可以致命,而在另一條路線則不然。這個分別,在決定去不去行某條路線時,是需要考慮清楚的。

8. 如果發生什麼意外,或者走累了,這條路線上有沒有可以撤離的退路?

在香港,即使是郊遊徑,也有一些是沒有退路的。例如前面提過的船灣郊遊徑,整整15公里之中,基本上只有入口和出口兩個地點可以回到市區;所以你要麼把它走完,要麼就原路折返,中間基本上是沒有其他退路的。

部分行山路線會有致命風險。(由作者提供)

領隊出發前宜了解隊員行山經驗

好了,現在換個角色,假設你是領隊,而有隊員問你某條路線有幾多星,你又會怎樣回答?以下是筆者自己的習慣,給大家做個參考。首先,就上述8個項目,盡量多給發問者資訊,讓他對於路線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時,領隊也不妨反問參加者幾句,如「你試過最長的路線行過多長途」、「你以前有行過澗嗎」、「你在香港行過覺得最難的路線是哪一條」諸如此類。這樣,除了隊員對於路線有更深的了解,你作為領隊對於隊員的能力也會有更準確的認知了。

原則:資訊越多越着數

登山,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做決定的活動。而很多時候,每次登山要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行不行這條路。你每得到多一個資訊,你對路線的了解就愈準確,你所作的決定就愈有根據。所以,與其討論「這條路線幾多星」這種概括性的問題,下次不如試試深入一點,跟你的隊友探討一些可以為你提供更多資訊的問題?

本文作者攀山者聯盟是一間本地攀山嚮導組織,成員包括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山藝教練,以及加拿大攀山嚮導協會的頂繩攀岩教練。

山野零垃圾,由你我做起。(01美術製圖)

行山途中唔識路,要搵路時靠什麼?

+4

哪款最高能量?哪款最多蛋白質?一齊睇睇12款運動能量棒(按圖放大):

+7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11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9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