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禁令的連鎖反應 美國商務部大棒打中美企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了針對中國華為通訊技術公司的最新黑名單,加入了華為公司的雲計算部門、21國海外實驗室等38處機構。

對這份包含華為公司旗下152家機構的「實體清單」,美國商務部專門在最新公吿中援引了其部長羅斯(Wilbur Ross)的發言。羅斯認為,此舉旨在避免「華為公司及其外國分支機構加大努力,以獲取使用美國軟件和技術開發或生產的先進半導體」。美國《國防系統》(defense systems)雜誌據此在17日認為,美國此舉旨在直接干預與華為相關的科技產業控制鏈。24小時後,全球科技企業也隨之巨震。

+1

對此,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師已在8月18日前後指出,美國此舉如同給華為判了死刑。這一結論不免讓外界回想起《財富》(Fortune)雜誌8月10日發表的一篇題為《美國想在晶片領域餓死華為,這招管用》的評論。此舉也如《金融時報》所言,它也震動了全球晶片供應鏈。

巨震前夜

對美國產業界人士來說,這種大規模震動在一周之前都是難以想象的。也就在8月7日,即華為公司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餘承東感歎由台積電代工的麒麟晶片或將因制裁吿罄時,美國產業界甚至還做着高通公司趁虛而入的夢。

8月8日,《華爾街日報》就率先傳出消息,稱高通公司的遊說團隊正在華盛頓活動,他們希望美國政府取消限制,允許其將旗下驍龍(Snapdragon)處理器出售給華為。高通公司強調,該禁令非但不會阻止華為公司獲得必要的零部件,反而會推動台灣的聯發科和韓國的三星等晶片製造商因此取得至少「80億美元」的銷售額。

高通公司在7月與華為達成和解,由此而來的巨大經濟收益使之希望說服華府為其網開一面。(路透社)

同日,著名科技媒體Engadget也披露了這一動向,Engadget指出,高通公司首席執行官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甚至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稱高通正在確定如何向包括「華為」在內的每家手機制造商銷售產品。

不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人在8月上旬曾就中國短視頻軟件TikTok要求採取嚴厲措施,後者還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節目中表示期望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為「避免中國盜竊美國技術」而多採取手段。這種論調很像《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在《美國害怕華為的真正原因》中提到的:美國政府似乎覺得,對一家中國公司而言,控制太多5G基礎設施實在太冒險了。

到8月10日,美國私人投資顧問公司Motley Fool也表示,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技術戰爭使雙方公司難以保持中立。Motley Fool指出,貿易黑名單肯定會傷害華為,也會傷害該公司的美國供應商。如任其發展,特朗普政府對華為的行動可能引發一系列災難性事件,這些事件的直接後果就可能會將高通的中國業務變成聯發科和三星的囊中之物。但美國經濟界很難想象這場風波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右)的政見在特朗普陣營中仍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對中國技術產業的警惕乃至敵視決定了美方的整體決策基調。(美聯社)

到8月11日,CNBC也在報道中指出,雖然華為還剩下讓中芯國際(SMIC)代替台積電代工,以及讓紫光展訊(Unisoc)或聯發科、三星乃至高通提供產品等五種可能,但無論哪一種也可能受到斷供威脅。由於中芯國際使用美國技術,紫光展訊尚未進入高端半導體研發領域,三星未必會和華為分享技術,而高通也難以成功遊說華盛頓並取消禁令,這意味着華為也許只剩與聯發科接觸和合作。對此,科技產業智庫Counterpoint Research亦認為,華為或可以拆分海思(HiSilicon)公司,使之與相關夥伴合作,形成技術轉讓,進而仍能讓華為取得獨家晶片組。

連鎖反應

而今,隨着美國商務部修改了黑名單,當美國商務部仍執着於「餓死」華為時,更大的連鎖反應也隨之而來。

《日經亞洲評論》在8月18日指出,美方的新規定雖主要針對向指定的華為公司旗下實體機構供應晶片,但這些規定同樣可適用於半導體以外的產品。包括奧睿律師事務所(Orrick)在內的一些知名法律機構已經暗示此舉將不僅僅影響到手機處理器晶片,它可能會到影響許多公司。對此,聯發科公司在18日的股價即暴跌9%,同日,華為的另兩大客戶,台灣聯詠科技及大立光電的股價也分別下跌了8%和3%。

華為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是目前台積電的第二大用戶。而今,美方的禁令已使雙方被迫「脱鈎」。(路透社)

路透社亦在8月17日報道中強調了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需要美國新思公司(Synopsys)、益華公司(Cadence)的相關軟件來設計晶片。這一細節展示了美方技術封鎖的專業細節。

由於美方的公吿中限定了限制華為公司獲取「美國軟件和技術」,而晶片半導體相關技術難免會涉及新思公司,益華公司以及明導公司(Mentor Graphics)三家美國企業所壟斷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以及集成電路相關專利,此舉對於華為公司的相關供應鏈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此外,包括應用材料(AMAT)、科磊(KLA)、泰瑞達(Teradyne)、泛林集團(Lam)和科修(Cohu)在內的幾家美國半導體、集成電路設備製造、調試、研發企業也在市場上佔據了約50%的份額,按這種涉技術就阻斷交易的黑名單看去,美國商務部此次打擊的對象也相當寬泛。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該名單如繼續延展,可能包括圖像傳感器提供商日本索尼公司,傳感器供應商意法半導體。同理,主要的存儲器晶片製造商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日本東芝記憶體(Kioxia),台灣台塑旗下南亞科技(NTC)都無法與華為展開交易。

中國科學家近年來雖然在第三類存儲技術等領域有突破,但目前半導體技術的很多基礎研究及相關專利仍在美國一側。(新華社)

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已在8月18日發表聲明並表示不滿。作為代表了美國95%半導體廠商的團體,SIA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諾伊弗(John Neuffer)指出,美國商務部「對商用晶片銷售施以廣泛限制將給美國半導體行業帶來重大破壞」,更強調「對於政府突然轉變以往針對較狹窄、用意在達成指定的國家安全目標並同時限制美國公司損失的進路的支持」,SIA「感到驚訝和擔憂」。

另一批受害者

事實上,美國產業界早就預料過這種最壞的結局。根據波士頓諮詢(BCG)早在2020年3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吿指出,如果美國完全禁止半導體公司向中國客戶出售產品,則美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將損失18%,收入降低37%,並導致美國失去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

到6月,美國產業智庫「戰略分析」(Strategy Analytics, SA)認為,美國針對華為的政策瓦解了電子行業與全球貿易之間的關係網,對美國半導體行業的領導地位構成了威脅。SA指出,該政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許多美國公司已經開始遭受的5%至15%的銷售損失,其長遠影響可能達到40%以上,不僅削弱了研發支出,也降低了美國半導體企業的競爭力。

SA認為,超過90%的半導體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美國的半導體設備。而華為公司是目前半導體產業的重大買家,其採購以用於電信行業的半導體約佔半導體採購總額的12%至15%。這將導致美國半導體產業每年至少損失70億美元。

美國針對華為的政策還將迫使半導體行業的高管們重新審視其產品線、生產夥伴關係、客戶和分銷商,造成的混亂對整個電子行業起到了抑制作用。這種威脅比起「餓死華為」這一華盛頓眼中的目的,就顯出了相當的反差。

目前,在將華為剝離出科技供應鏈這件事上,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為已經讓歐美科技巨頭有所不快。這件事也很快影響到了美國大選的相關動向,加拿大智庫創新未來中心(CIF)認為,有情報顯示拜登(Joe Biden)陣營似乎在許諾為高通公司撤銷晶片禁令,但SA的分析師也指出,即便高通獲准向華為出售晶片,美國仍不會放開對海思等企業的限制,這或許意味着華為似乎是在劫難逃,幸而,此番遭殃的也絕對不只是華為,它也將因美國的政府決策,給整個產業鏈以及產業鏈上眾多的美國上游企業帶來災難。